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5|回复: 3

[了解肾移植] 管德林:待病人皆如至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30 08: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青岛
本帖最后由 大光 于 2014-12-30 08:43 编辑

【名人专访】
管德林:待病人皆如至亲
作者:郑 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7-01-31 第02版 )


管德林(左二)在手术中.jpg
管德林(左二)在手术中

  隋唐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过:“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我在步入医学生涯时读到的,至今仍铭记心间——管德林


  酒仙桥往东,拐进一条巷子,迈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门。冬日的阳光把每个进出大门的人都照得暖洋洋的。门诊大楼背后,一排2003年“非典”时期搭盖的平房,显得冷清而简陋。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蜚声海内外的著名肾移植专家管德林教授每天都从这里的办公室走向病房。

  ■对每个生命给予尊重与爱护

  住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间病房的廖庆明,很快就可以出院了。
  廖庆明20世纪80年代患了肾衰竭,那时血液透析还不普遍,只能做腹膜透析,结果几年过去,廖庆明病情未见好转,甚至恶化成多囊肾。几近绝望之际,她经人介绍求医于管德林教授门下。整整17个年头,从60岁直到77岁,廖庆明及其家属一直跟随着管德林,管教授调动工作,他们就跟着转院……
  “病人对我的信赖,也是我始终不放弃他们的原因。”管德林说。他不顾自己右腿的疾患,一上手术台就是五六个小时,手术常常在夜里做,有时候一连几晚都不能回家。
  20世纪90年代末,管教授给廖庆明做了换肾手术。此后由于体质和年龄的关系,虽然病情有过反复,但是经过医患双方长期与病魔不懈斗争,她的病情终于日渐好转。
  “管教授的医术,算得上世界顶尖水平,所以病人和家属都很信任他。最重要的是他对人很热心,对待病人总是不厌其烦,真的就像亲人一样。如果没有他,我母亲是活不到现在的。”廖庆明的儿子小赵感激地说道。
  对管教授心存感恩的人,太多太多了。他能坚持做到对于每一个生命都给予尊重与爱护,正是出自于这样的认识:“生命的可贵是因为它总在不断的抗争中延续。这种延续的力量在医患关系中就体现为爱”。

  ■让贫困农民看得起病

  在管德林的病人中,不乏许多国家部委领导和高干。但在所有病人中,他最关心的还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那些交不起钱又不享受医保的农民。他常常这么说:“如何让农民看病就医,为他们节省治疗费用,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医生面前需要解决的难题。”
  他主张给病人提供最有效而又价格低廉的药物,不随便加药停药。对待需要手术的病人,他也是想方设法地为他们节省开支。
  不久前,医院里来了一位名叫薄丽娟的年轻病人。这位姑娘是吉林省公主岭市黑林子镇头道岗村人,上初中时因为莫名头痛、心慌、下肢浮肿,被迫辍学求医,10年来始终找不到真正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穷病交加走投无路时,她找到了管德林教授。
  管教授很快就诊断出薄丽娟患的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性高血压,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给她动了几次大手术,最终通过自体换肾的方法,治愈了她的病。
  这次手术花费不到3万元,可能是国内治疗同样疾病费用最少的一例了。在住院治疗期间,每一项检查、每一种治疗、每一种药物,无不经过管教授和同事们的精打细算。不少大夫和护士,下班后、节假日里都不计报酬地为她服务。管教授最后还拿出了自己的2万元钱借给她。
  “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应该再帮她一把,尽管我也不富裕,但比起她来还是好得多。”管教授说,“她的病能治愈,是全体医务人员几个月呕心沥血的回报,也应该说是为贫困农民医治大病的一次成功尝试。”

  ■中国施行肾移植最佳专家之一

  管德林有位赫赫有名的祖先——管仲。也许带点遗传因子,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管德林自小就表现优秀。1965年从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友谊医院,跟随我国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教授从医。
  40多年来,管德林在国内血液透析与器官移植领域开创了许多“第一”:
  引进国内第一台血液透析机,参与国内最早的血液透析治疗;第一个设计实施十几种动静脉内瘘,解决许多病人难以建立血透通路的问题;第一个开展器官移植全部按供-受体之间HLA配型,为移植物的长期存活提供保证;第一个成功进行了肾、胰腺联合移植手术;第一个开展肠载膀胱手术,让患者彻底摆脱了终生携带尿袋的痛苦;第一个利用冬虫夏草研制成抗排斥反应的免疫调节剂,以供国人治病保健……
  经过锲而不舍的钻研,他在器官移植尤其是肾脏移植方面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评价他是“中国施行肾移植最早和最佳的专家之一”。
  面对如涌而至的荣誉,管德林教授有颗平常心,他说自己的“技术来自病人,应该还给病人。”目前仍然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经历近万次手术的他,早已把自己的知识、情感、理想和追求深深地融入到医术和对于患者的治疗之中。

  管德林小传

  1941年出生于安徽,196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任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泌尿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为国际器官移植学会会员、海外华人器官移植学会副主席、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委员、中国人工器官学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7-01-31 第02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08: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青岛
旧闻,了解肾移植的一些旧事。{:soso_e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5 22: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管德林当朝阳医院主任时,是不收红包的,很不容易。在这逼良为娼的当今社会,不知有何改变。在我移植第九天,管主任曾查房摸过我的有些发硬的肾,只说了三个字:A.T.G。一字4千RMB,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6: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
 1941年出生于安徽,196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任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泌尿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为国际器官移植学会会员、海外华人器官移植学会副主席、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委员、中国人工器官学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5-9-19 23:18 , Processed in 0.0270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