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光 于 2015-12-21 14:59 编辑
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动态监测DSA与NDSA抗体判断移植肾预后的临床意义》(诸明) 【摘要】
目的:
通过肾移植术前供受者HLA基因分型及检测受者预存HLA抗体,并在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预存及新生的供者HLA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 , DSA)及非供者HLA特异性抗体(non-donor specific antibody , NDSA)的变化来研究其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荧光液相芯片(Luminex)技术对8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术前HLA基因分型、HLA抗体(HLA-Ⅰ类抗体、HLA-Ⅱ类抗体)及术后一年内DSA及NDSA抗体、血清肌酐水平进行系统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来分析其对移植肾功能、排斥反应的影响。
结果:
1、本组8例患者,肾移植术前HLA抗体阴性者4例,HLA抗体阳性者4例。其中术前HLA混合抗体阳性,但未能分离出特异性HLA抗体者2例;术前混合抗体及DSA、NDSA均为阳性者2例。
2、肾移植术前HLA抗体阴性者4例,其中1例肾移植术后近一月并发肺部严重感染死亡,余下3例术后一年内HLA抗体均为阴性,肾功能恢复良好。
3、2例肾移植术前检测HLA混合抗体阳性,其中1例术后检测抗体阳性磁珠类型及抗体滴度逐渐增加,且于术后半年HLA抗体阳性率为22.86%,分离出特异性HLA-Ⅱ抗体: DR11 (DSA抗体),DR12、DQ7、DQ8 (NDSA抗体),术后一年HLA抗体阳性率升高为97.14%,又新增了NDSA抗体DR4。肾功能血清肌酐水平从术后一月的140umol/L升高到半年后的222umol/L,且术后半年出现慢性排斥反应,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改口服雷帕霉素(RPM)+MMF+CsA治疗,至术后一年肾功能血清肌酐水平暂稳定于200 umol/L左右,暂无明显排斥进展。
4、1例肾移植术前A11为DSA抗体阳性,A34为NDSA抗体阳性。术后一年内A11抗体的分值始终保持在4分,无变化;A34抗体分值则从4分增高至8分;另外从术后1个月始又新生出现A23、A80、A32等NDSA抗体类型,且分值为8分至4分不等;但混合抗体的滴度在术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肾功能血清肌酐水平恢复良好,始终位于正常范围内,也无急慢性排斥反应发生。
5、1例患者肾移植术前检测存在DR15为DSA抗体及多种NDSA抗体,术后一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并发生移植肾破裂出血,行移植肾切除。
结论:
肾移植术前供受者进行HLA基因分型和受者HLA特异性抗体的鉴定,是判断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免疫荧光流式液相芯片技术是一种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HLA特异性抗体的方法。肾移植术后定期随访HLA抗体,并结合HLA基因分型进行DSA及NDSA分析,对存在DSA及NDSA抗体的患者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预防急、慢性排斥反应和减少移植肾功能减退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