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注意以下关键问题:①有长期或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病史;②有肝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如进行性黄疸、乏力、纳减、恶心和呕吐等;③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有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直接胆红素的比例可占90%以上),血清ALT,AST仅轻至中度升高,而ALP、GGT显著升高;④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
如果病人为肾或肝移植术后,原有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或原有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史,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而且病情特别严重,经一般治疗疗效不佳,病情进行性发展,应高度怀疑发生了纤维淤胆性肝炎。如果有条件和可能,进行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观察有无门管区周围纤维化,肝内胆汁淤积,大量呈气球样变性和毛玻璃样改变的肝细胞,肝组织缺乏明显炎症或仅有轻度炎症细胞浸润,以明确是否为纤维淤胆性肝炎。若只符合一部分上述病理特征,应考虑系纤维淤胆性肝炎初期或不典型纤维淤胆性肝炎。进一步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明确病毒抗原表达程度和分布范围,并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混合感染。由于目前国内普遍进行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尚有困难,但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高度怀疑为纤维淤胆性肝炎时,就应该拟诊并进行相应的有效治疗。
目前国外的有关器官移植手术后引起的纤维淤胆性肝炎的报道较多,国内的报道甚少。一般情况下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符合纤维淤胆性肝炎特征的病人的治疗方法可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停止或调整免疫抑制剂
尽快恢复机体的免疫状态是治疗纤维淤胆性肝炎的关键所在,但同时也要兼顾抗排异的治疗。对于三联(糖皮质激素、环孢素及环磷酰胺或磷唑嘌呤或他克莫司等)治疗的病人,首先应该停止应用显著降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并有可能引起肝脏损害的药物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如病情持续恶化,应该停用霉考酚酸,虽然糖皮质激素有引起HBV表面抗原升高的可能,但考虑到抗排异治疗的重要性,糖皮质激素仍然是抗排异治疗的第一线药物,而且临床实践也证明上述选择的正确性。合理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是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需要临床医生极其认真、仔细,全面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包括过去肝脏功能状况,过去的免疫抑制剂应用的种类、剂量、疗程、毒副反应情况,病人现在的免疫功能状况,根据各种免疫抑制剂的不同特点合理调配,选择一种最佳的组合,以达到既可以有效的抑制排异反应,又能够使其肝脏毒性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般而言,环孢素的肝脏毒性作用是剂量相关性的,故应定期检测环孢素的血药浓度,使平时环孢素的用量严格控制在最佳血药浓度范围之内,以减少可能的肝肾毒性。
他克莫司是1984年日本大阪的Fujisawa制药公司从一株土壤真菌(Streptomyces tsukubaensis)的培养基中分离到的一种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经研究发现其有极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其剂量为环孢素的1%时就能明显抑制小鼠和人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细胞毒性细胞的活性;在1mg/kg的剂量下就能明显抑制小鼠对绵羊红细胞的溶血空斑形成反应;10mg/kg时即可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仅为相同效应时环孢素剂量的10%。他克莫司的毒性反应与环孢素相仿,能够引起肾功能的损害,改变糖代谢,有神经系统毒性,易于发生感染及恶性肿瘤。与环孢素相比,环孢素具有的多毛症及牙龈增生,在他克莫司应用病例未有发现。他克莫司的不良反应还有头痛、失眠、震颤、麻刺感、肌肉痛、皮肤瘙痒、乏力、对光敏感和胃肠道反应等。有关肝脏的毒性作用文献中鲜有报道,但作者在临床工作中曾经遇到数例因为应用他克莫司而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分析病情后发现,因为在实验室中曾经报道他克莫司具有一定的保护肝细胞的作用,所以有的临床医生就认为该药在肝功能不全时亦能按照原剂量使用,由于剂量的因素,导致病人的肝功能损害加重,出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后来了解到这一情况,将平时所用的他克莫司剂量调整到较小的范围,并定时检测其血药浓度,当发生肝脏功能损害时不用该药,这样由于他克莫司引起的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比例降低到几乎未再出现。
霉考酚酸是一种半合成的乙基吗啉酯,能影响嘌呤类的生物合成途径,特异性地抑制肌苷单磷酸盐脱氢酶,因而耗竭了鸟嘌呤及脱氧鸟嘌呤核苷。因为T细胞及B细胞较其他细胞更依赖于嘌呤类的全合成途径,所以该药对T细胞和B细胞有选择性的抗增殖作用。因为霉考酚酸其总体毒性较小,没有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的严重肾毒性,也少见肝脏毒性,已在临床逐渐显示其地位。但霉考酚酸的骨髓抑制作用较环孢素及他克莫司要严重得多,故在临床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在其他药物引起的肝脏毒性导致不能继续应用上述药物时,应该调换应用霉考酚酸。
(二)抗病毒治疗
应该根据感染的病毒,选取相应的抗病毒药物,进行强有力的抗病毒治疗。HBV感染可以应用拉米呋定、更昔洛韦和磷甲酸钠等。文献报道,用于治疗纤维淤胆性肝炎的主要是拉米呋定和更昔洛韦,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多为个案报道,还需要大量的临床观察对上述药物的疗效进行验证。由于HCV不具有逆转录酶和逆转录过程,因此尚未见有用上述药物尝试治疗HCV所致纤维淤胆性肝炎的报道,有人曾经应用α-干扰素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应用α-干扰素治疗引起急性排异的报道更多,所以并不建议使用α-干扰素治疗。即使万不得已要使用α-干扰素治疗,也应非常慎重,在应用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变化应及时停用。氧化苦参碱(苦参素)对于HBV和HCV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氧化苦参碱还有保护肝细胞功能,防治肝纤维化,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有人报道氧化苦参碱还有一定的抑制移植物排异的作用,所以应用于免疫抑制剂引起的肝脏损害及器官移植术后的纤维淤胆性肝炎的治疗非常安全,临床初步应用也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还需要进一步严格的临床观察,以确定该药的确切疗效。 (三)支持治疗及控制并发症
对症治疗的方法很多,但主要是保护肝细胞防止进一步坏死促进肝细胞尽快新生。
免疫抑制剂引起的肝脏损害,尤其是纤维淤胆性肝炎,病人病情进展迅速,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由于肝功能衰竭时病人的病情本身就特别严重,容易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严重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肝肺综合征等,均可能成为病人的致死原因。同时,由于既往的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因素,病人的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经常会出现全身各部位的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由于病人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均遭受了严重的抑制,所以即使应用有效的抗感染药物,这些病人的感染也难以控制。因此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