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6|回复: 0

[暂无] 治痛风,谁的手段更高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6 10: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甲方】沈群(中美企业峰会主席)
我在美国治痛风

[节选自(美)沈群《美国也荒唐》]


  下面这段经历起源于我2004年患上痛风,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疾病,只是右腿的膝盖一下子红肿的像一个染了色的大馒头,稍一弯曲就钻心的疼。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怪病,因为我身体的其他部分没有任何异样。说实在的,我当时想,就是到了医院我都不知道要挂内科还是外科。但是实在疼痛难忍,于是我一边忍住痛,自己开车奔向最近的医院,一边打着电话咨询见多识广的王朔。
  “你这一定是痛风”,王朔充满经验而又富有同情,“去医院看看内科,不用担心,吃了药很快就会止住。好的东西你吃多了,以后别喝啤酒,别吃海鲜了”。
  到了医院一检查,果不其然,医生两分钟就下了结论:“你这是痛风,血液中尿酸含量过高,产生的嘌呤顺着血液流动在关节处结晶就造成这样。其根源是营养过剩,这是40岁以上男人的多发病。以后别吃海鲜,别喝啤酒了。”
  “有特效药吗?”我着急地问。
  “有,专门止痛的。另外还有一种叫别嘌醇片,一天吃一粒。”我接过药方正准备出门,医生又补上一句:“那药别多吃,有副作用。”
  取完药我马上服用,心里算是踏实了些。一想到来趟医院不容易,这些日子以来,我看电视时眼睛越来越模糊,以至于荧屏上的字幕都难以辨认,就想着既然到了医院,那就再看看眼科吧。于是我又上了医院的二楼,眼科医生带我走进暗房检查。
  “你这是眼球蛋白体浑浊。说白了就是营养贫乏,平时多吃点高蛋白的东西。”我一听这话,气就不打一处来——你们这医术有没有准儿啊?楼下的医生刚刚给我下了结论是营养过剩,腿上的红肿还没消去,到了楼上怎么又变成营养不良了?
  当然眼睛的问题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更多不便,所以关于营养不良这事渐渐被我遗忘了。但是痛风却没有放过我,不管我怎么吃药,同时也忌酒忌海鲜甚至忌豆制品,痛风还是不断地侵袭着我。每次犯病都使我不得不卧床休息,因为那条肿起的腿根本无法弯曲,害得我不得不在行走时拄拐。
  那段时间内痛风的反复发作甚至使我产生了悲观的生活情绪——才刚刚四十多岁就已是疾病缠身,无法根除,而且平均不到一个月就会犯上一次,也就是说每个月都需要有几天中断工作卧床休养,这对于我这个每天都要四方跑路的制片人来讲,岂不是莫大的悲剧?
  医院之外我也咨询了很多好友,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痛风在我们这个年纪竟然是一种如此常见的疾病。而且所有周围的朋友都众口一词地告诉我,这病没法根治,别嘌醇片有副作用。于是,我开始痛下决心,从此以后终身忌海鲜。
  我带着极大的悲伤回到了美国。圣诞节期间,我参加了一次家庭式的自助餐,席间我端着盘子在琳琅满目的食品间仔细辨认,挑选着那些不会引起痛风的食品。
  “不喜欢吃虾吗?”一个party上的朋友看着我绕过诱人的葱爆虾随口问到。
  “喜欢,怎么不喜欢?是没那份福气了。”我回答。
  “怎么了,海鲜过敏吗?”
  “不是。我得了痛风,再也不能吃海鲜了。”
  那人笑了,“谁告诉你的?”
  “所有的中国医生都是这么说的!”我对他的表情感到惊讶。
  “所有人这么说也不见得就对呀!美国医生的结论是你基本不用改变饮食习惯……美食是生活中多么重要的享受呀!你知道,我就是内科医生,你要不要听一下我的建议?”就这样,我俩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了下来。他跟我说的话使我耳目一新,深受触动:“你知道吗,你就是一天什么都不吃,只吃海鲜,按照美国标准,你血液中的尿酸值最大幅度也只能提高1.2,而只要你吃200毫克别嘌醇片,你体内的尿酸值就可降低2.0。”
  听他这话,我真有点半信半疑,因为这与我在中国看过的所有医生的嘱咐完全不同,这其中还有很多是经验老到的主任医生、专家门诊。
  “你要不要明天到我的门诊试一试?我给你进行检查诊断。”
  “好啊!”我欣然应允,我生活观都开始变得黑暗了还有什么不能一试?
  以前我不愿在美国看病,主要是因为美国医药费太贵,看一个普通的医生,挂号、简单的诊断就要在100美元左右。这使得我多少年来,已经养成了习惯,有了病,只要不是太急的都留着回到中国再看。
  一进他的诊所,我就感到了与国内的不同。虽然检查的程序是一样的,无非就是验血、验尿两种,但检验的方式却大有不同。首先,验尿使用的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容器,而且取完尿样以后立刻全部封闭。美国获取尿样,不仅容器方便操作,全部封闭,而且尿样要从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段获得,医生说只有这样才能判断出你血液中真正的尿酸含量。
  化验结果出来以后,这个医生的治疗更是吓了我一跳——“你先每天吃400毫克别嘌醇片。”
  “大夫,我听说别嘌醇片有副作用,吃这么大含量行吗?”
  医生又笑了:“是会有副作用,但每天400毫克,你要连续服用两个星期以上才会有副作用。我不会让你吃那么长时间。一个星期就可以减量。”
  “减到多少?”
  “每天300毫克。”
  “那不还是很大的剂量,中国大陆的医生都说一天只能一片,也就是100毫克。”
  “300毫克,要连续服用两个月以上才会有副作用,像你这样吃上一个月就可以继续递减,变为每天200毫克,等到症状消失以后,再减为100毫克。”
  “真的?这有根据吗?”
  “当然有!所有我刚才说的都是有实验依据的,虽然每个人的体质会有不同,但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当然,万一你在服药中有什么不适可以随时跟我联系,我会做出相应调整。”
  听着他的话,我心里还是有些半信半疑。他看出了我的疑惑,就说:“其实这道理非常简单,整个过程就是一个酸碱中和。当你体内尿酸过多时,放一些碱性的东西进去中和掉它,血液中就不至于产生嘌呤了。”
  “那我吃东西要注意什么吗?”
  “不要大量地吃带壳的东西就行了,像螃蟹、海胆等等,少量食用也没关系,你记住我刚说的话,中和嘛!至于大虾、生鱼等绝大多数海鲜都不用忌掉,啤酒也可以适量饮用。美食是生活中一项多么重要的享受啊!”
  这话真说到我心里去了。带着无限的期待,我开始按着他说的方式服药治疗。半年以后我就开始重回美食世界,随意地食用海鲜。
  直到今天,五年半过去了,痛风再也没来找过我麻烦,而这五年多里我没有减少丝毫美食方面的乐趣。但是想想那些生活在中国的痛风病友们,他们失去了多少美食的乐趣?
  从那以后我非常愿意在美国看病,虽然医药费比国内昂贵许多,但我知道这钱花得值。因为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是我所不愿意失去的。 ★



【乙方】张征(内分泌科医生,科普专栏作者)
论《我在美国治痛风》一文的错误
2015-10-11 15:41:29

  最近被一篇名为《我在美国治痛风》的文章频繁刷屏,还有几位朋友特意向我转发求证。拜读之后,深觉不妥,有必要作文以驳之。
  原文大意是这样的:“作者因痛风在国内就诊,被告之该病不能治愈、终身需忌海鲜,于是度过了几年远离美食、而症状仍频繁发作的痛苦生活。直到五年前邂逅一位美国医生,一番教导后,接受别嘌呤醇阶梯治疗,啤酒海鲜都不再忌口,而痛风也再没发作过。”
  作为一篇从患者角度撰写的“医学科普”,文章在传播上获得了极大成功。我觉得这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文章颠覆了“痛风患者不能喝啤酒吃海鲜”的既有观点,人们对翻案文很容易产生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
  作者所描绘的“饮食不忌口、痛风不再发、疾病被根治”的美好状态迎合了痛风患者内在心愿,人们从来都更乐意相信自己所希望的那个“真相”。
  作者是位知名媒体人,有较高公信力,且文章逻辑清晰,证据充分,既有科学理论支持(美国医生的亲口教导),又有成功实践榜样(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以及很大的蒙蔽性。

  1. 关于痛风饮食

  在对文章进行批驳之前,先要充分肯定其中一个观点:痛风患者没有必要都对海鲜啤酒说不。
  这确实是痛风患者常见的饮食误区,比“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还要深入人心。
  我们知道,痛风源于高尿酸,而尿酸是嘌呤的代谢终产物,由此很容易推导出这样的结论:痛风患者要禁忌高嘌呤饮食。
  这句话部分正确,而且不够全面。
  高嘌呤饮食的确是诱发痛风的常见因素,相信广大痛风患者对此会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痛风的发生,内源性代谢紊乱才是主要原因,外源性高嘌呤食物只是次要原因。
  因此,痛风患者要避免食用的,不仅包括超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肉汤;还包括会引起内源性尿酸产生增加的食物,如高果糖和高热卡饮料,它们本身虽不含嘌呤,却会导致体内ATP加速分解,使尿酸水平迅速增加。
  而对于猪牛羊肉、沙丁鱼、贝类等高嘌呤食物,痛风患者原则上限制食用。在尿酸控制正常、非痛风发作阶段,尚可少量进食;但如果尿酸控制不佳、或痛风急性发作,则有必要从菜单中去除这些食物。
  总之,对痛风患者的低嘌呤饮食原则,我们要有正确的理解。并不是要对所有富含嘌呤的食物一概“忌口”,但仍需避免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而且,还要避免食用导致内源性尿酸生成的高果糖等食物。
  虽然饮食对尿酸水平的影响有限,单纯的饮食调整往往也达不到治疗效果,但这绝不意味着饮食控制对痛风治疗不重要。全球(包括美国)各个痛风学术组织对此早有共识。
  因此,文章引述美国医生所说“基本不用改变饮食习惯”,以及作者自己所宣称“重回美食世界,随意食用海鲜“,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会对疾病控制造成不利影响,诱发痛风发作。

  2. 关于别嘌呤醇治疗

  说到这,也许会有读者质疑:”那位作者不就放开了饮食限制,这么多年痛风不也没发作吗?”
  前面说过,导致痛风的主因是内源性代谢紊乱,它和糖尿病、高血压等一样,都属于长期、慢性疾病。在高嘌呤饮食的不断刺激下,痛风的再发只是个时间问题,现在没发,不代表以后不会发。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涉及到文章的第二个不妥之处:别嘌呤醇的使用。
  别嘌呤醇是一种经典、常用的痛风治疗药物,能够阻止体内尿酸的合成,从而降低尿酸浓度,预防痛风发作。
  原文中的美国医生让作者“每天吃400毫克别嘌醇片”,然后再减量、维持用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让作者诧异并感叹于“中国大陆的医生都说一天只能吃100毫克。”
  同样都是别嘌呤醇,在中国医生指导下全无效果;而美国医生却用得出神入化,立竿见影。
  好一记响亮的耳光,不免让人心生“外国月亮更圆”的遐想。
  是的,大剂量别嘌呤醇冲击,能让“月亮更圆”。可人们别忘了,月圆之夜,也是狼人变身之时。
  中美医生用药习惯的不同,很多都源于用药理念的差异,孰对孰错,也许没那么好区分。但至少在这个例子里,那位美国医生的做法过于大胆,是危险而欠妥的。
  别嘌呤醇有一个诱发严重超敏反应综合征(AHS)的药物副作用,常见表现是剥脱性皮炎,可能导致全身大疱性皮肤剥脱,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而且这种副作用常常在开始用药的前几个月内发生,剂量越大,发生几率也越大。
  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美国人群中,这种副反应发生的概率很低,不到千分之一,而且大部分症状表现也不太严重。也正因为此,比起国内,别嘌呤醇在美国市场更受欢迎,应用也更为广泛。
  其实,个中原因并不复杂。现已探明,别嘌呤醇的AHS副作用发生与否,与一种叫做HLA-B*5801的基因密切相关。
  调查显示:白种人携带这种基因的阳性率仅为2%,但在中国汉族、泰国等亚裔人群中,该基因的阳性率高达6-8%。
  有鉴于此,美国早已发布痛风治疗指南,建议在使用别嘌呤醇前,对三类高危人群进行HLA-B*5801基因筛查,包括:汉人、泰国人、慢性肾脏疾病3期以上的韩国人。
  同时,美国指南还指出,药物初始剂量必须不超出每天100毫克,如果有中重度慢性肾脏疾病,初始剂量应小于每天50毫克,然后再逐步增加剂量,直至达到适合个体的治疗量。
  囿于基因检测技术和高昂费用等限制,中国大陆尚未普及对痛风患者的HLA-B*5801基因筛查,但中国台湾地区却早已开展起这项工作,对于结果阳性者禁用别嘌呤醇。

  总结

  在我看来,《我在美国治痛风》一文作者所遇到的美国医生并不算高明。
  他虽然正确纠正了患者的常见饮食误区,却又将其过度引申,导致了新的误区。而在药物选择上,他甚至没有遵循本国制定的痛风治疗规范,无视患者人种差异,使用过高初始剂量。
  至于最终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这是他的幸运,更是患者的幸运。
  但,并不是所有的类似病例,都会有这样皆大欢喜的结果。
  引用作者自己的话:“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是我所不愿意失去的”。
  是的,您不愿失去,作为中国医生,我们也不愿您失去。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植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4-6-2 23:20 , Processed in 0.0273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