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5|回复: 1

[术后注意事项] 肾移植术后早期腹泻不止?是时候拯救你的肠道菌群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1 10: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术后早期腹泻不止?是时候拯救你的肠道菌群了!
作者:佳仁君
来源:佳仁肾友频道 2020年8月6日

  肾友们好呀!肠道菌群失调存在于肾移植术后早期,主要是以双歧杆菌为主的厌氧菌失调,这是肾移植术后腹泻的主要原因。本期佳仁君便来说一说肠道里的那些事儿。

  一、术后为何关注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是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群体,数量是人类细胞的10倍之多。之所以需要关注,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方面:
  1.有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肠道菌群可影响体内糖代谢,进而影响移植术后出现的糖尿病。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有助于将免疫抑制剂致血糖升高的风险降到最低。
  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器官移植后排异反应的发生相关。由此,肠道菌群可望用于预测移植术后出现的排异反应。
  2.与免疫抑制剂息息相关
  肠道菌群不仅参与了代谢、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过程,还影响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反应。
  有研究推测肠道菌群可能是,服用免疫制剂时,每个人服用药量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对免疫抑制剂临床安全性有潜在影响。

  二、失调危险因素有哪些?

  有研究称,肠道菌群失调在术后三个月发生概率为41%,术后一个月内为89%,术后半个月内为78%。总体来说,肠道菌群失调在肾移植术后发生率较高。
  肾移植术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延长、长期应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特别是大量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大大降低了自身免疫力 ,因而较其他人更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

  三、三大方法还你健康肠道!

  ①补充益生菌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补充益生菌,或者多给益生菌喂一些它们爱吃的食物,让它们大量繁殖,然后帮你把肠道菌群调节回来!
  但是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益生菌,避免因补充不当引发其他胃肠疾病,甚至影响移植肾。
  ②少吃抗生素
  抗生素是很霸道的药物,会将肠道里的所有细菌都杀死。因此在身体允许医生说可以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③健康的饮食
  以蔬菜和淀粉为主食的人,肠内有益菌比例高;肉食者肠道消化蛋白质细菌的比例大,对人体有害。日常饮食应以低脂、低蛋白、高纤维、低糖为主。

  WHO指出:肠道健康的关键在于保持菌群的平衡。术后要想肠道好,关注肠道菌群少不了。希望通过佳仁君的分享,能帮助您早日获得健康肠道!

参考文献:
[1]潘光辉,徐国良,付绍杰,张秀荣,白寒,徐健,马俊杰,邓文锋.肾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变化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96(10):40-43.
[2]何龑,黄晓凤. 肾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危险因素分析[C]. 上海市护理学会.第二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上海市护理学会:上海市护理学会,2014:161.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jmnQWLGHoIEC96cus4YdMA

【链接】
肾移植受者、慢性肾脏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肠道菌群的对比(摘要)
http://bbs.yizhiwang.org.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6835

肾移植排斥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http://bbs.yizhiwang.org.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58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1 11: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链接】
肾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变化临床研究[摘要]
原文作者:潘光辉、徐国良、付绍杰、张秀荣、白寒、徐健、马俊杰、邓文锋
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原文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1996年10月 第76卷第10期


  对30例肾移植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2周以上、未发生肠道感染的病人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并与30名正常对照组及100例腹泻病人肠道菌群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肠道菌群分析后的病人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存在于肾移植术后早期,主要是以双歧杆菌为主的厌氧菌失调,这是肾移植术后腹泻的主要原因。


  一、病例资料与方法


  1.肾移植组:慢性肾炎尿毒症病人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18~60岁,平均38.8岁。术前无肠道感染病史。行同种异体尸肾移
植后,常规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素A、硫唑嘌呤联合抗排斥治疗,甲基强的松龙为手术当日1.0g,术后第1天0.5g静脉滴注。ATG在术后第1天起开始应用,剂量为10ml静滴,每日1次,共10天。环孢素A为术后第4天开始应用,剂量
8mg/kg/d,硫唑嘌呤和强的松龙的剂量分别为1mg/kg/d 和0.5mg/kg/d顿服。术后常规接受氨苄青霉素治疗6g/24小时,共10天。上述病人在术后服药12~15天之间,无消化道症状,即采集新鲜大便送检,大便采集完全随机。
  2.腹泻组:男68例,女32例,年龄20~64岁,平均40.1岁,任何原因引起慢性腹泻症状(具体原因无法确定),病史在2个月以上,未经系统治疗者。
  3.对照组:无腹泻的其它科病人和正常人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0~60岁,平均39.6岁。近期未使用过抗生素、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剂和放疗、化疗药物。

  用康白等的菌群分类法,对肾移植术后的30名病人的肠道10种常见菌群进行检查,并与30名无腹泻的其他科病人或正常人以及100例腹泻病人进行对照分析,并追踪观察。


  二、结果


  肾移植组病人在未出现肠道症状之前,其肠道10种常见菌群中,除肠杆菌略高于对照组外,双歧杆菌、小梭菌、真杆菌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与腹泻组比较,肾移植组肠杆菌、双歧杆菌明显增高,真杆菌则明显降低(附表)。
  肾移植术后病人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后,30例中有3例在术后20~30天时出现明显便秘,20例出现水样腹泻,肠道症状的总发生率为76%(23/30)。
  其中2例反复出现腹泻,但大便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菌群分析1例肠道杆菌、球菌普遍减少,1例肠杆菌增多而球菌变化不明显,两者均诊断为严重肠道菌群失调症。使用黄连素和易蒙停等治疗无效,1例使用山莨菪碱、1例使用普鲁苯辛后出现腹胀,继之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
  其余腹泻病人大便培养致病菌阴性,大部分未做肠道菌群分析,小部分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普遍减少。临床均诊断为肠道菌群失调。18例病人均用黄连素治疗,其治愈率为90%(18/20)。


肾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分析结果.png


  三、讨论


  肠道菌群失调是人体菌群失调的最主要方面。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各菌群的数量及比例失调,大部分相继出现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并除外其它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定植抗力下降与难辨梭菌性肠炎所致的腹泻有明显的关系,说明肠道菌群失调在一些腹泻的发病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失调主要与外科手术、抗生素、免疫抑制等医疗措施密切相关。肾移植术后,病人由于受到上述诸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大量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自身免疫力,因而较其他人更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我们的研究结果更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关系。
  肾移植组的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实现:(1)术前的慢性肾炎尿毒症的影响。约1/3的尿毒症病人可出现肠道菌群变化,如肠杆菌升高,双歧杆菌减少;(2)抑制了肠道的优势菌群,导致定植抗力下降;(3)抑制了宿主免疫力,使肠分泌型IgA减少;(4)某些抗生素、激素和其它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促使难辨梭菌生长,产生毒素,导致菌群失调症。
  肾移植组的肠道菌群失调与腹泻组比较,其独特性为:(1)腹泻组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明显低于对照组;肾移植组肠杆菌则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与放射治疗后肠杆菌结果相同;双歧杆菌尽管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也明显高于腹泻组;(2)肾移植组的真杆菌明显低于对照组与腹泻组。基于上述特点,肾移植组虽有明显的肠道菌群数量与比例失调,但又不出现临床症状,提示肠道优势菌群在一定范围内相互依存、互相制约,比例失调至一定程度方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肠道菌群比例失调在临床症状出现以前就已存在,可能是肾移植后腹泻等肠道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肾移植组肠道菌群分析与腹泻组的共同特点是均有双歧杆菌、拟杆菌的明显降低。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是正常菌群中的优势菌,两种细菌含量的减少必定造成宿主定植抗力的降低,使外来菌或潜在难辨梭菌等在肠粘膜上得以定植而引起发病。Carthier等先给无菌小鼠灌胃,接种大肠杆菌或双歧杆菌,再接种致病性难辨梭菌,虽然难辨梭菌繁殖没有明显抑制,但其产生的毒素却明显减少,动物免予死亡。但是,学者们越来越多地强调双歧杆菌在人肠道菌群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能通过磷壁酸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结合,构成定植抗力,阻止致病菌的定植与入侵。能增强宿主机体的吞噬细胞活性,提高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感染能力,控制内毒素血症。实验证明,小白鼠经放射线照射后,出现肠道内双歧杆菌减少,肠杆菌增加,同时从放射动物身上检出细菌脂多糖。因而认为是由于双歧杆菌减少,屏障作用减弱,肠杆菌在肠粘膜大量定植、增殖、裂解、释放内毒素进入血液的结果。本组2例中毒性休克死亡者的肠道病理变化,可能与该实验结果原理相似,值得注意。可见双歧杆菌在维持肠道正常功能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优势菌内最重要的一种。
  肾移植组的病人在肠道菌群比例和数量失调时虽然未出现明显的临床腹泻等症状,但在一定时间内大部分病人都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小部分甚至出现严重的内源性感染,导致死亡。因而,我们认为,肠道菌群失调在肾移植后早期即出现,可能是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引发肠道感染的直接原因之一。肠道菌群失调主要是以双歧杆菌为主的厌氧菌群失调。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是导致菌群失调后出现临床症状的优势菌。因此,如何以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来指导肾移植后肠道菌群失调症的防治,尚待进一步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植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4-6-2 23:04 , Processed in 0.0311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