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5|回复: 1

[药物相关] 中药抗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7 10: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青岛
中药抗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尹爱武1,田润2,邓胜国1,李探芳1,张敏1
作者单位:1.湖南科技学院;2.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来源:《中成药》 2013年11月 第35卷第11期


    西药免疫抑制剂在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治疗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器官移植的发展,但新型西药免疫抑制剂价格昂贵和对人体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我国中药资源丰富,因此,从中医药中寻找有效、低毒副作用的免疫抑制剂是可行。中药通过抑制淋巴细胞功能、抑制补体活性、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等多种机制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医理论强调辨证论治,在其理论指导下组建的中药复方在祛除病邪同时固护人体卫气,增强人体体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就中药及其复方抗排斥反应的机理进行综述。同时对中医药在抗排斥反应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1  中药抑制排斥反应的类型

1.1 抑制淋巴细胞功能  部分中药能抑制T、B淋巴细胞的成熟、正常分化,从而促进免疫抑制作用的发挥,抑制机体排斥反应的发生。同时T、B淋巴细胞参于机体免疫耐受性的诱导,介于机体细胞与体液免疫耐受性,常见能抑制T、B淋巴细胞功能的中药有如下。

1.1.1 苏木  侯静波等以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雄性SD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腹腔同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以探讨苏木水提物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术前2d灌胃给药,手术当天停药,手术第2天继续给药至供心停跳。结果显示,苏木大剂量组(相当于原药50g/kg)心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心肌病理学损害较轻,无心肌细胞坏死;术后第5天大剂量苏木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苏木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杨锋等研究发现苏木水提取液能明显抑制小鼠T、B细胞的功能,并有一定的剂量关系,剂量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并发现苏木的免疫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雷公藤(P<0.05)。同时赵明研究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同种异位心脏移植大鼠(雄性Wistar大鼠→SD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晌。术后24h给药,灌胃1ld后苏木乙酸乙酯组[苏木生药量1.15g/(kg·d)]大鼠外周血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肌病理学损害较轻,提示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有抗大鼠心脏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

1.1.2 山茱萸  山茱萸中山茱萸总苷能抑制淋巴细胞的正常发育、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IL-2的生成。孟晶等建立大鼠(雌性SD→雌性Wistar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探讨山茱萸总苷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免疫抑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术后第4天空白对照组大鼠外周血CD4+细胞水平明显升高,而山茱萸总苷组[120mg/(kg·d)灌胃]CD4+细胞水平在术后第15天才有较小升高,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山茱萸总苷组CD4+/CD8+比值下降;山茱萸总苷明显抑制角膜移植大鼠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和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结果提示,山茱萸总苷有抑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孟晶等研究山茱萸总苷滴眼液对角膜移植(雌性SD→雌性Wistar大鼠)的免疫排斥反应。角膜移植5d后应用滴眼液,直至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出现。结果显示,术后15d山茱萸总苷滴眼液组角膜植片新生血管,淋巴细胞浸润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结果提示,山茱萸总苷有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作用。

1.1.3 甘草  李红等建立大鼠新生血管化角膜穿透性移植模型(雌性F344→Lou(RTIU)48大鼠),研究甘草中甘草次酸对大鼠新生血管化角膜穿透性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甘草次酸能明显抑制CD4+、CD8+、巨噬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α受体及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的表达。结果提示甘草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1.1.4 金钱草  韩克慧报道金钱草对小鼠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免疫反应的机理是作用于胸腺髓质的网状上皮细胞和Hassall氏小体,从而影响T细胞的成熟,并影响B细胞的正常发育。

1.1.5 葛根异黄酮  体外研究发现异黄酮能阻滞T细胞受体信息传导,从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体外研究表明异黄酮能通过免疫抑制作用,从而延迟大鼠心脏移植和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刘强等研究葛根异黄酮对肾移植大鼠(F344→Lewis)慢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治疗组自移植10d后,连续灌胃葛根提取物(含葛根异黄酮5mg/mL,给药量10mL/kg)。结果显示,治疗8周与12周,治疗组大鼠24h尿蛋白量,血清肌酐和总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治疗12周时,治疗组大鼠肾脏的慢性损害病理积分及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葛根异黄酮对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1.1.6 青藤碱  王毅等研究肾移植大鼠(F344→Wistar)急性排斥反应,发现青藤碱[30mg/(kg·d)]能延长肾移植后Wister大鼠的存活时间(P<0.05),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降低外周血中TNF-α、IFN-γ、CD4+、T细胞表达。说明青藤碱有一定的抗肾移植排斥作用。

1.1.7 茯苓  张国伟等研究茯苓醇提物对大鼠(Wistar大鼠→SD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25.0、50.0mg/(kg·d)灌胃],发现茯苓醇提取物低、高剂量组SD大鼠移植心存活时间较橄榄油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心脏博动强度显著强(P<0.01);移植7d后外周血IFN-γ、IL-2水平、CD3+、CD4+、CD8+细胞百分比及CD4+/CD8+降低,与环孢素A(CsA)[5.0mg/(kg·d)灌胃)效果相当。结果提示,茯苓醇提取物有明显的抑制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作用。

1.1.8 冬虫夏草  关于冬虫夏草抗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报道较多。李贵仁等建立穿透性异种角膜移植实验模型(鸡→新西兰白兔),以探讨冬虫夏草抗角膜移植排斥作用。角膜移植新西兰白兔给予冬虫夏草治4周[0.2g/(kg·d)腹腔注射]。结果显示,术后3周冬虫夏草治疗组心脏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15.69±1.27),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27.32±2.38)(P<0.05);观察期内,冬虫夏草植片透明率为62.5%,而对照组植片透明率为0,出现明显排斥反应;电镜下观察冬虫夏草组的Descemet膜内皮细胞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冬虫夏草对角膜移植有一定的免疫抑制剂作用。张肖红等发现一定剂量的虫草类及其菌丝培养物(拟青霉)能抑制IL-2活性及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从而抑制大鼠心脏移植的排斥反应。于惠元等将人工培养的冬虫夏草(Q80)制成百令胶囊用于临床肾移植患者,发现Q80组移植肾的存活率要显著延长(P<0.05)。

1.1.9 川芎  王学等建立兔甲状腺移植模型(雄性纯种日本大耳白兔→雄性纯种新西兰兔)以研究川芎对移植甲状腺的排斥反应。移植当天给予川芎煎剂[5g/(kg·d)灌胃],于移植后第29天停药。结果显示,移植第28天川芎组的T1、T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地塞米松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病理学检查发现川芎组7只甲状腺移植新西兰兔中有4只动物的甲状腺组织结构完整,对照组移植的7只新西兰兔中有6只动物甲状腺被排斥,甲状腺滤泡破坏严重,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并见纤维组织增生。结果提示,川芎能抑制甲状腺移植排斥反应。袁新研究川芎嗪的玻璃化液对异体神经免疫反应的影响。SD大鼠的坐骨神经,在-20℃川芎嗪的玻璃化液保存1、2、3、4周,然后植入Wistar大鼠的背部和腹部皮下。植移2周后,结果显示,经320mg/L川芎嗪的玻璃化液保存3周、4周的异体神经,CD4+、CD8+淋巴细胞的侵润程度明显轻于其他质量浓度川芎嗪玻璃化液(400、240、0mg/L)保存的异体神经,其神经组织较好地保持原形态,周围仅见极少量淋巴细胞侵润,与自体神经皮下移植组无明显差别。结果提示川芎嗪有一定的抑制排斥反应作用。

1.1.10 氧化苦参碱  秦泽莲等研究氧化苦参碱对小鼠异体移植心肌存活期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供体为新生48h内的昆明种小鼠,受体为成年雄性LACA小鼠,采用半心移植(将供心取出纵剖为二,将半心植入受体一侧耳廓皮下)。在移植前1d起开始肌肉注射给药,至术后14d止。结果显示,氧化苦参碱能抑制B细胞活化增殖的作用,使T细胞在体外对刺激的增殖反应下降。肌注射氧化苦参碱[75或225mg/(kg·d)]小鼠移植心肌存活期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强,且随剂量加增作用更强(P<0.05或P<0.01)。

1.1.11 鸦胆子  俞婴敏等用鸦胆子水提液(300g生药/L)研究鸦胆子在异体肌腱移植中抗排异作用。豚鼠分4组:提供肌腱组、未经处理肌腱直接移植组、鸦胆子水提液处理(浸泡48h)异体肌腱移植组、深低温异体肌腱移植组(-80℃保存一月)。肌腱移植后1周,肌腱组织形态学检查显示:未经处理肌腱直接移植组肢体红肿、增粗,腱周有黄色液体渗出,界限不清;鸦胆子水提液处理(浸泡48h)异体肌腱移植组肢体略粗,肌腱光泽存在;深低温异体肌腱移植组肢体稍红肿,组织充血。肌腱移植后18周后,未经处理肌腱直接移植组肌腱腱束消失与皮肤黏连成条索状团块;鸦胆子水提液处理(浸泡48h)异体肌腱移植组切口愈合好,组织软,肢体周径相等,腱束存在,有光泽,黏连少;深低温异体肌腱移植组愈合好,腱束存在,稍增粗。鸦胆子水提液处理(浸泡48h)异体肌腱移植组和深低温异体肌腱移植组外周血CD8+淋巴细胞显著低于未经处理肌腱直接移植组。结果提示,鸦胆子通过抑制淋巴细胞表达水平,从而达到抗肌腱异体排斥作用。

1.1.12 雷公藤  目前就雷公藤抗排斥反应的研究较多。蒋华等研究经雷公藤预处理大鼠异体神经移植后的早期组织形态学变化。Wistar大鼠坐骨神经干置入雷公藤多苷细胞保存液(200、400、800mg/L雷公藤多苷,为A、B、C组)浸泡后24h,植入右侧坐骨神经干缺损SD大鼠。发现术后l周,经雷公藤多苷细胞保存液处理后移植的神经纤维较未经处理就移植的神经纤维(D组)形态结构较完整,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轻;术后l、2、4周,各剂量雷公藤多苷细胞保存液组移植神经纤维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相似,外形及结构清晰,与周围结缔组织黏连较均较未经处理组轻;术后1、4周通过积分吸光度值积分(IA)比较移植神经纤维中CD4+、CD8+T细胞的入侵情况,各剂量雷公藤多苷细胞保存液组积分吸光度值较未经处理组小(P<0.05),提示雷公藤能有效降低异体神经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

1.1.13 汉防己甲素  张悦等研究汉防己甲素滴眼液防治大鼠(Wistar大鼠→SD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SD大鼠角膜移植术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0.3%、0.5%、1.0%汉防己甲素滴眼液组、0.1%地塞米松滴眼液组,每组16只,每组每天应用滴眼液滴眼4次。0.3%、0.5%、1.0%汉防己甲素滴眼液组术后7、14、21、28d时角膜植片水肿、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数及新生血管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不同浓度汉防己甲素组间比较,0.5%汉防己甲素滴眼液组排斥指数最低,且与0.1%地塞米松滴眼液组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0.5%汉防己甲素滴眼液就有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作用。

1.2 抑制补体活性  器官移植后,移植受者在移植器官抗原的刺激下,产生各种抗体,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而激活补体。而补体在活化过程中释放出的一些活性片段和递质可直接破坏移植器官,从而导致机体排斥反应的发生,常见能抑制补体活性从而抑制排斥反应的常见中药如下。

1.2.1 草麻黄  Ling等从草麻黄中纯化出一单高分子碳水化合物,该成分在体外具有良好的补体抑制活性。李军等建立大鼠异种心脏移植模型(雄性豚鼠→雄性Wistar大鼠),探讨草麻黄中补体抑制成分对大鼠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受体Wistar大鼠术前3d开始给药,连续给药3d(单高分子碳水化合物12.0mg/kg每日灌胃)。结果显示,给药组心脏存活时间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移植后15min后,对照组移植心脏心肌间质出现大范围严重出血、水肿,并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部分心肌细胞有凝固性坏死,补体C3广泛附着于心脏血管内皮细胞膜,冠状小血管及部分中型静脉内有血栓形成,管周有明显水肿;给药组心脏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果提示,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能明显抑制补体活性,能延缓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1.2.2 中华眼镜蛇  陈刚等研究眼镜蛇毒因子对血清总补体活性及大鼠异种心脏移植(豚鼠→Wistar大鼠)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经阴茎背静脉注射给予眼镜蛇毒因子,大剂量眼镜蛇毒因子组(100μg/kg)给药8d后补体活性才基本恢复正常。Wistar大鼠于移植前1d经阴茎背静脉注射眼镜蛇毒因子(50μg/kg)。结果显示,眼镜蛇毒因子组Wistar大鼠移植存活时间[(56.13±6.27)h]极显著长于对照组[不给予眼镜蛇毒因子(0.19±0.07)h](P<0.01);对照组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眼镜蛇毒因子组未见超急性排斥反应,眼镜蛇毒因子组心脏病理学检查见心肌结构基本正常,无明显坏死,心肌间质出血,未见明显微血栓、水肿,少数有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结果提示,眼镜蛇毒因子能抑制大鼠补体活性从而抑制大鼠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1.3 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  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Th1/Th2学说认为,1型辅助性T细胞(Th1)因子和2型辅助性T细胞(Th2)因子相互拮抗,一种因子增高会引起另一种因子减少。Th1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等)诱导移植排斥反应发生,而Th2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3等)可以抑制移植排斥反应。因此,能通过增加Th2因子,诱导免疫耐受,抑制Thl因子诱导的移植排斥反应。

1.3.1 灯盏花  龙刚等以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雄性SD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腹腔同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以探讨灯盏花提物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受体移植术后腹腔注射灯盏花提取物[低剂量组5mg(kg·d),高剂量10mg(kg·d)]至移植心停跳。结果显示给予灯盏花提取物组心脏搏动强度显著强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并与环孢素A(CsA)组与无区别;灯盏花提取物组心存活时间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病理损害程度减轻;术后第5天灯盏花提取物低、高剂量组大血清IL-2水平明显著低于生理盐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灯盏花提取物可明显减轻大鼠移植心脏的排斥反应。

1.3.2 大黄素  许锋等研究发现大黄素能抑制由内毒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IL-6、IL-8等炎症因子的分泌。因此,大黄素如果能阻断移植免疫应答过程中细胞因子的释放,就能起到抗排斥反应的作用。林胜璋等研究了大黄素[2.0、10.0、50.0mg/(kg·d)腹腔注射]对肝移植大鼠(Wistar大鼠→SD大鼠)排斥反应的预防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腹腔注射10.0、50.0mg/(kg·d),大黄素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显著长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且50.0mg/(kg·d)组大鼠的生存时间及排斥活动指数与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sA)组[10.0mg/(kg·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肝移植后给药与移植前给药相比,移植后药的生存时间要长(P<0.01),说明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有预防抑制作用。

1.3.3 丹参  许峰等研究发现,在体外试验中发现丹参对肿瘤坏死因子,IL-1和IL-6等多种细胞因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伍锟等研究了丹参抗肾移植后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81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和治疗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丹参静脉滴注液),给药14d后治疗组D-氨基葡萄糖酶的活性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提示丹参能够提高免疫抑制剂对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

2  总结与展望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特色,传统医学认为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主要有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两种证型。血瘀证表现为器官移植后出现移植器官的肿大,质地变硬,可见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点等血瘀症状。病理学检查可见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小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血栓形成等。比较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有当归、丹参、赤芍、红花、桃仁、益母草等。活血化瘀中药通过抑制机体的免疫作用,同时改善移植器官的血液循环,增加其血流量,从而加速其修复过程,使移植器官的功能得到改善。李跃青以桃仁承气汤加味,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移植后出现的血瘀发热,患者服药3剂体温降至正常。气阴两虚表现为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体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气阴两虚症状。阴虚证多见肾脏移植之后,肾属水,为生天之本,主骨生髓。术后气血受损,肾阴不足腰失所养故见腰膝酸软,阴虚生内热故见口干咽燥。叶任高教授采用叶氏家传保胎方治疗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气阴两虚型排斥反应,其疗效独特。

    中医药在抗移植排斥反应方面应用发展迅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中药资源丰富,中药在抗排斥反应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程,但仍有许多地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发展。

    报道有抗移植排斥作用的中药还有天花粉、墨早莲、蓖麻、玉竹、补骨脂、北沙参、黄柏、五味子、银杏叶、三尖杉、绞股蓝、苍耳子、益母草、龟板等中药。抗移植排斥作用的中药以植物药为主,动物药仅见中华眼镜蛇和龟板。目前报道的用于抗排斥反应的中药及其复方还不是很多。

    目前关于移植排斥反应的中医病因、病机、防治理论上还未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在移植排斥反应辨证治疗过程中结合整体观念,根据望、闻、问、切四诊资料,在去邪的同时要注重扶正。只有正气内存才能达到邪不可干的目的。临床表明,器官移植失败以及移植后病人生存质量较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患者体质虚弱。因此在抗排斥反应中药复方研究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患者体质,具体是在复方的研究过程中要注重调理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才能存胃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7 11: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黑龙江哈尔滨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5-9-20 18:29 , Processed in 0.0243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