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秀清风

全国移友武汉行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7 17: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天行健 于 2011-6-17 18:19 编辑

IMG_1378.JPG   
建筑在武当山海拔1600多米的天柱峰顶的金殿,又称金顶,是武当山古建筑的精华,可谓举世无双。它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是一座铜铸台阁式四坡重檐宫殿,高5.5米,宽5。8米,进深4。2米。瓦楞、檩椽、檐牙、窗棂、门楣、门槛、大门,全系铜铸构件铆榫拼焊而成,外鎏赤金,金碧辉煌,光光耀数十里。房脊上铸有很多奇兽,栩栩如生。  金殿及其殿内的神像供器,均为永乐皇帝钦选金火匠,按照他的旨意,在北京铸造。
  永乐皇帝于永乐十四年(1416)九月初九下圣旨《敕都督何浚》: “今命尔护送金殿船只至南京,沿途船只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明,风水顺利即行。船上要十分整理清洁。故敕。”这道圣旨可以说明:金殿构件在北京铸造完成后,由京杭大运河经京,溯长江、汉江,一直护送到武当山天柱峰顶。金殿在原均州下船后,是怎样由陆地运上山的,现存的文献中记载很少,不得而知。由均州城至金顶有140里,峰高路险,舟车难济,特别是天柱峰神道极为陡峭,徒手登攀尚且艰难,而将几十吨重的铜铸构件运至峰巅,简直令人不敢想象,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IMG_1382.JPG
  铸造金殿运用了古代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叫失蜡法,就是用蜡制成金殿的各个构件的模具,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然后将铜加热溶化,倒入铸范中,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在明清时常使用拔蜡法来制作蜡模。由文献档案和实地调查得知,模料为蜂蜡、石蜡和松香,用植物油调制,经反复拉拔得到良好的塑性。造型时用澄泥浆、纸浆泥分层涂挂。金殿斗拱等中、小型铸件在窑中化蜡、焙烧、趁热浇注。真武神像、金童、玉女像等大型铸件,用地坑造型,模料由蜡和牛油配制,造型材料用石灰三合土和炭末泥,所用蜡料和铜料的比为一比十。液体铜水通过槽道浇注。失蜡法在我国延续不断地应用,至今仍广泛运用于铸造汽车配件。武当山脚下还有一个汽车精密铸造公司。




IMG_1381.JPG  
  金殿铜铸构件是怎样拼接安装在一起,形成整体宫殿的呢?据专家分析,他们采用了一种至今已失传的工艺方法工匠们在天柱峰顶,把水银加热熔化到一定温度,再将金子锤成金片扔到加热的水银中慢慢沉淀,然后用木炭棒轻轻搅动水银,金子在沉淀的过程中与水银发生化学反应,就形成了金泥。工匠们再取金泥涂在金属构件卯榫组接部位。最后再架起炭火烘烤,使金泥中的水银挥发,只留下纯金。这样,金子便堵住了各部件的接口缝隙。如今,金殿仍丝毫看不出任何铜铸卯榫的痕迹。




IMG_1383.JPG
  1979年,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社科院专家王育成在攀登金顶的途中,看到了让他永生难忘的一幕。“它那个雷电‘啪’的一下,看着那个闪电啊,就打在那个金殿上面,接着有几团大火球,绕着那个金殿转,看着既惊奇又感觉有一种恐惧的感觉,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这个事情之后呢,我就问当地的老乡,后来,当地有一个老头告诉我,说这是武当山很有名的一个事情,这个叫‘雷火炼殿’。”
  由于金殿是金属导体,遇有雷击,屋顶上便一片电光石火,平时附着在金殿上的烟尘锈垢被雷电烧炼,经雨水冲净后便辉煌如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8 10: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IMG_1337.JPG
       永乐皇帝将天柱峰最后的这项工程命名为“紫金城”。永乐皇帝是总设计师,曾专门下一道圣旨:“砌造四周垣墙,其山分毫不要修动,其墙务随地势高低,不论尺丈,但人过不去即止,务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
  城墙由每块重达千斤巨大条石依悬崖走向砌垒,城墙基础厚2、4米,墙顶厚1、26米,其厚重牢固,充分体现了明永乐皇帝朱棣圣旨中“……务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的要求。 古代工匠们用糯米煮汁,拌合石灰粉为浆砌筑,从表面看只一线缝,不见灰浆,这是一种极为高超的技法,俗称“干摆”。

IMG_1339.JPG
  在《武当山志》里有这样的记载,永乐皇帝调到武当山的几十万工匠当中,除了什么木匠、石匠、瓦匠、铜匠,还有铁匠之外,还有一个工种,这个工种叫搭台匠,所谓搭台匠,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搭脚手架的工人。
  当年,搭台匠围绕大顶搭上密密麻麻的脚手架,然后,工匠们再把打制好的青石,用极其原始的方式,一层一层地搬运到所需的位置。
  但是在当年没有这种复杂的吊装技术的条件下,这个脚手架的搭置也是非常不容易,所以说我们只能这样设想,当年,用当时的那种滑轮吊装技术,加上脚手架工人的努力,把一块一块的重达千(斤)就是一吨重,两千斤重的这样的巨石,搬上了紫金城现在的位置,这个工程量也是非常的浩大。”
  整个紫金城工程,历时五年才完成,它居险临危却又坚固稳重,犹如一道光环围绕金顶,让人叹为观止。


IMG_1341.JPG
  城墙完全建筑在悬崖峭壁上,设计上极有特色:从里往外看,墙似往外斜;从外往里看,墙又似往里斜。它经历了数百年风雨,至今仍旧稳如泰山,明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精湛的建筑艺术,实在令人惊叹!


IMG_1334.JPG


IMG_136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8 10: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IMG_1352.JPG
    紫金城四方各建一座仿木石建筑天门,象征天阙。但东、北、西三门面临绝壁,只有南天门可通。南天门又设神门、鬼门和人门。中间一门高大威严,为神门,也是皇家的专用通道。在明朝,从明成祖朱棣以后,历代皇帝登基都要派钦差到武当山朝拜真武,而钦差们就是从神门进入金殿的。神门左为鬼门,虽有门形,实际无门;神门右为人门,广大游客就是从这道门登上金顶。



IMG_1405.JPG
  在中国的传说中,南天门是进入天宫的第一重大门,也是帝王宫殿大门,庄严而神圣。武当山金顶的南天门建有三孔门洞,分别为神门、鬼门、人门。鬼门是象征性的门,自打建造的那天起就是封闭的——祭祀神灵的方不许鬼怪出没;神门则常年关闭,只有皇亲国戚来时才能打开;而人门是常年开启,供朝拜真武大帝的人们通行。


IMG_1350.JPG



IMG_136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8 10: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武当山“紫金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8 10: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IMG_1413.JPG
  进入紫金城南天门拾级而上,是金顶灵官殿长廊。这里幽暗阴森,石冷袭人。灵官,在道教神系中,是镇守山门、监坛护法之神,司掌天上人间纠察之职。设置在登临金殿之前的灵官殿,对朝拜者进行最后的精神洗礼,具有特殊意义。
  由于山貌地型的限制,灵官殿只是依岩建置的小石殿。石殿内安放一座明代制造的锡制小殿,这座仿木结构的殿堂式建筑,通体用锡金属制作,是中国十五世纪应用锡金属的见证,其冶炼铸技术十分成熟,艺术造型同样值得称道,是武当山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件锡制文物,非常珍贵。
  在道教神系中,灵官是护法监坛之神,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所有违法乱纪、不忠不孝者他都要加以制裁。金顶灵官殿长廊上悬有木质横匾,楷书“圣恩普沛”。在这里,“圣恩普沛”有双重含义,一是说当朝皇帝的恩典广布人间,赞美当朝盛世;另一重含义是赞美真武大帝的恩惠像阳光雨露一样,大公无私地照耀滋润天下,使普天之下获得旺盛的生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8 11: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天行健 于 2011-6-18 11:26 编辑

IMG_1307.JPG



IMG_1323.JPG



IMG_1328.JPG



IMG_1375.JPG



IMG_1376.JPG



IMG_1340.JPG



IMG_1316.JPG



IMG_1314.JPG



IMG_1324.JPG



IMG_1332.JPG







IMG_1394.JPG



IMG_1396.JPG



IMG_1395.JPG



IMG_1399.JPG



IMG_1290.JPG



IMG_1400.JPG



IMG_1306.JPG



IMG_142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8 11: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IMG_1417.JPG
  武当山金顶有一山峰,美如莲花,婷婷竞秀,名叫“小莲峰”。
  小莲峰顶上坐落有一元代的铜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铜殿,铸造于十四世纪初。元代曾置放在天柱峰顶,当时亦被称为金殿。明永乐大修武当时,明成祖朱棣因其规模小而另铸了一座金殿,下旨将元代铜殿转运至小莲峰保存,同时建一座砖石殿加以保护。因为这座铜殿是从天柱峰上转运下来的,所以这座殿房被称为转运殿
  从字面上看,转运,有“时来运转”的意思。有意无意之中,武当金顶就又增加了一个神秘的景观,人们沿着砖殿和铜殿之间仅能通过一人的间隙转上一圈,据说能够解除厄运,转来好运、官运、财运等等人生运气。所以,来武当金顶的人,都愿意在这里转上一圈。
  元代铜殿完成于元大德十一年,脊高2、44米,面阔、进深均为2、165米,悬山顶式,仿木结构,造型古朴凝重,瓦棱、檐牙、栋柱、门隔、窗棂、门限等诸形毕具,殿体还缕刻有铭文,是研究元代武当山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下一站:太子坡景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8 19: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苏州
雨雾中的景色真不错,希望以后有机会也能参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8 20: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洛阳
结合着行健的文字介绍,有了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分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0 23: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通州
本帖最后由 天行健 于 2011-6-21 00:02 编辑

IMG_1619.JPG
山上云雾缭绕



IMG_1630.JPG

IMG_1429.JPG

IMG_1435.JPG
  漫长的问道生涯中,太子也曾灰心沮丧想要放弃,但在神灵的点化下终又回头。穿过复真桥,太子脚步坚定,再次回到太子坡后,不言放弃,于是,太子坡又名“复真观”。





IMG_1452.JPG
  进复真观的山门,看到在古道上依山势起伏建有71米长的红色夹墙,这就是九曲黄河墙。九曲黄河墙构思布局及用意都十分巧妙,流畅的弧形墙体,似波浪起伏,气势非凡;弯曲高大的红墙。



IMG_1455.JPG



IMG_1456.JPG



IMG_1460.JPG
  一走到九曲黄河墙,天地就净化了,有一个圣地在这个上面你就一心一意恭恭敬敬从这里面走,心无旁骛,你旁边看不见别的任何东西,两片墙而已;这个墙也走得蜿蜿蜒蜒很曲折。



IMG_1464.JPG



IMG_1597.JPG



IMG_1601.JPG



IMG_1606.JPG



IMG_1609.JPG
  九曲黄河墙的墙体厚1.5米,高2.5米,浑圆平整,弧线流畅悦目;配以绿色琉璃瓦顶,犹如两条巨龙盘旋飞腾,无论从什么角度欣赏,都给人以美感,体现出皇家建筑的气派和豪华。



IMG_1611.JPG
  关于九曲黄河墙名称的来历,见仁见智。道教思想认为,给道教庙宇布施的道衣、经书、造像、建筑、法器、灯烛、钟磬、斋食、香表者,都可以得到神灵的佑护,称为“九种功德”。应该说,九曲黄河墙也是体现道教思想的一种建筑。



IMG_1612.JPG



IMG_161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5-10-24 17:02 , Processed in 0.0355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