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2|回复: 1

[科技前沿] 浙大一院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 21: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杭州
本帖最后由 铃兰花开 于 2016-1-11 21:52 编辑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共同领衔的“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项目,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

c81f66378cea17fd30600f.jpg

    上周五,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共同领衔的“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项目,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郑树森院士代表团队全体成员,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奖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郑院士、李院士亲切握手,祝贺他们和团队成员获奖。

    这个奖项,承载着整个团队二十余载的拼搏与创新;这份荣耀,属于每一位默默耕耘的团队成员。获奖团队代表是:

郑树森,李兰娟,王伟林,陈智,徐骁,张珉,沈岩,周琳,吴健,徐凯进,严盛,俞军,杜维波,李君,胡振华。

    确定目标,不懈努力 这八个字带领团队走到今天

    在这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问郑树森院士:“您是如何带领团队获得这个奖项的?”

    郑树森院士将这个问题的答案,总结归纳为八个字:“确定目标,不懈努力。”

    首先,确定目标。我国是肝病高发国家,目前有各类肝病患者1亿多例,其中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约800万,每年新发肝癌35万,占全球总例数的55%。“这样的难题,我们不去解决谁去解决?”因此,他们团队确定了以“提高终末期肝病诊治水平,降低重症肝病患者死亡率”作为团队的目标和方向。

    其次,不懈努力。科研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团队成员二十余年如一日,不懈努力,默默耕耘,通过协同创新和集成攻关,最终实现了终末期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由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带领220多位科研人员,经历20多年的协同创新,将团队发展成为一支院士领衔、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优秀人才会聚,朝气蓬勃、勇攀高峰的专家团队。在这个团队里,很大一部分是35到40岁的中青年主力。

    “医学是治病救人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李兰娟院士经常对团队里的年轻科研人员说,医学研究要秉承严谨求实的精神,勇于攻克难题,开拓创新,敢于勇攀高峰,但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

开创“李氏人工肝”

    显著降低肝衰竭病死率

    上世纪80年代,全国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那时的李兰娟还是一位年轻的主治医师。在医院里,她时常遇到因暴发性肝衰竭而死亡的患者,有些患者只有二三十岁。但在当时,没有有效的方法能够挽救这些年轻的生命。作为医生,她觉得既难过又无奈。

    1986年,李兰娟团队接诊了一位伴有急性肝肾功能衰竭的暴发性肝衰竭病人,是一位纺织厂女工,到医院时已经昏迷。“因为没有小便,我给她做了滤过透析并补充白蛋白等治疗,经过一星期抢救,这个病人奇迹般醒过来了。”由此,李兰娟得到了启发,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

    在李兰娟院士团队的率领下,科研人员根据肝衰竭不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经过十年的努力,创建了“李氏人工肝系统”。人工肝能在体外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蛋白质

    合成功能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再生,肝功能得以恢复。1998年,这个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李兰娟团队继续完善人工肝技术,通过优化和标化治疗流程,减少对血浆的依赖性,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人工肝技术将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降至56.6%,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目前,全国31个省市300余家单位使用了人工肝,累计治疗肝衰竭10万余次。

    人工肝结合肝移植

    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

    肝脏移植是世界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然而在1993年之前,我国内地在肝移植技术领域仍是一片空白。当年,郑树森院士将肝移植技术从香港带回来,成功完成首例肝移植手术。很快,在他的领导下,医院组建起一支肝移植团队。目前,团队已经成功开展肝移植1837例,患者术后3年存活率居国际领先水平。

    针对肝脏来源短缺的问题,李兰娟院士团队与郑树森院士团队紧密合作,研究发现,经过人工肝治疗,可为慢性肝病急性发作引起的肝衰竭患者赢得做肝移植的宝贵时间。

    “之前我们接诊了一位40多岁的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只有立即做肝脏移植才有希望挽救生命,但一下子找不到适合他的肝脏进行手术。好在有人工肝,患者先后接受了8次人工肝治疗,终于等到了合适的肝脏进行移植,手术后恢复得很好。”

    李兰娟院士说,通过人工肝治疗能减少肝移植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重症监护时间。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获重大突破,攻克了肝衰竭高病死率的难题,5年生存率由60%提高至80%以上。

     解密肠道微生态

    为肝病患者作早期预警预测

    李兰娟院士团队的研究揭示了终末期肝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促进国际肝病微生态学发展,丰富了终末期肝病的发病机制理论创新。

    1994年以来,李兰娟院士及其团队发现,肝病患者尤其是肝衰竭病人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达70%以上。为探究这一问题,李院士团队历时20年,发现慢性重型肝炎病人存在肠道微生态显著失衡,正确反映肠道微生态变化,开辟了应用微生态学原理治疗肝病的新途径。他们揭示肠源性微生物毒力基因的多样性随肝病严重程度增加,发现毛螺菌科等细菌变化与重症肝病发病密切相关,对肝病重症化防治具有很大价值。

    最近,感染微生态学在李院士带领下,先后在国外著名医学期刊发表重要科学发现;2014年还在《Nature》正刊发表有关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研究成果。

    基于突出的研究成果,李兰娟院士当选为国际人体微生组协会(IHMC)主席,成为首个在该组织担任主席职务的中国人。并分别于2013年9月和2015年4月,担任第四届和第五届“国际人体微生组大会”主席。

创建肝移植“杭州标准”

    带领肝移植技术走向世界

    2008年,郑树森院士团队突破肝癌肝移植国际传统标准,提出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标准——“杭州标准”。该成果发表在国际移植学界著名期刊《Transplantation》上,一经提出,就引起国际移植学界的重视。

    据统计,符合“杭州标准”的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达88%,3年生存率达78%,5年生存率高达72.5%。使肝癌肝移植受者范围扩大了52%,让更多终末期肝癌患者得到肝移植机会。研究证明,“杭州标准”同样适用于西方国家。

    郑树森院士团队的肝移植技术系列创新成果向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辐射,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2010年12月12日至17日,受印度尼西亚大学邀请,郑院士率浙大一院肝移植团队20位成员,在印尼首都雅加达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支援,先后开展了4例活体肝移植手术,成功救治了4名危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显示出我国的肝移植技术在国际医学大舞台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4年4月,62岁的泰国皇家御医因肝脏巨大肿瘤,慕名找到郑树森院士团队,在浙大一院做了活体肝移植手术。患者成功完成活体肝移植手术,引起泰国各界好评。“接下来,我们团队还计划赴泰国、蒙古等国家,为当地患者做手术。”郑树森院士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20: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朝阳

热烈祝贺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共同领衔的“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项目,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一

等奖。向你们致敬!
331830850044221338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5-7-2 10:15 , Processed in 0.02748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