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5|回复: 0

[排斥相关] 肾移植受者排斥反应的风险评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3 10: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
  近三十年来,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移植免疫理论的发展,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目前肾移植术后一年内急性排斥的发生率已下降至10%~15%。尽管如此,排斥反应仍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重要原因。免疫抑制剂使用的目的在于预防和治疗移植肾排斥反应,而最大程度降低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的个体化治疗是移植医师的目标之一。对肾移植受者的免疫风险风险进行评估是个体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重要依据。本文对可能影响受者免疫学状态的各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对肾移植受者的免疫抑制方案有所指导。

  一、受者因素

  (1)年龄
  年轻受者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更大,这是因为T细胞受体免疫应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弱,也与年轻受者的治疗依从性差有关。Tullius等研究了1995年~2008年在“美国器官资源共享网络(UNOS)”注册的100000例肾移植受者,发现随着年龄增加,受者1年内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减少。另外一项研究入组了美国1995~2002年间27207名肾移植受者,在调整了各种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发现,年龄在18~44岁之间的受者一年内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比44~59岁的受者高23%,其他亦有类似的结果。

  (2)性别
  受怀孕因素的影响,以往认为女性受者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更大,目前研究则认为,受者性别对免疫学风险的影响仍存在争议。一项大样本研究甚至得出男性受者发生排斥反应风险高于女性的结论。鉴于目前研究结果不一致及缺少大样本队列研究,不建议将女性受者作为排斥反应的易感人群,特别是未妊娠致敏的女性(妊娠对排斥反应的影响详见下文)。

  (3)种族
  黑人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更大。非裔美国人CYP4503A5*1基因型出现的概率更高,这会导致他克莫司暴露量更低。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入组了901例以吗替麦考酚酯和他克莫司作为维持方案的受者,结果发现非裔美国人术后一年内活检证实排斥反应(BPAB)的发生率是其他种族的近两倍(14.1%vs7.5%)。近期一项研究认为非裔美国人排斥反应风险的增加主要发生在年轻人;Schold等观察了2000年~2009年行肾移植手术的12120例患者,发现18~33岁非裔美国人急性排斥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33%,而>65岁年龄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与其他种族同年龄组无明显差异。

  (4)依从性
  对免疫抑制剂依从性差是导致移植后排斥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一项系统性研究表明,青少年受者总体依从性较差,而接近1/4的晚期急性排斥与自行减药或停药有关。另外,依从性差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透析和移植前不遵医嘱、低收入和社会保障差等。

  (5)妊娠
  来自瑞士的一项研究观察了301例女性在妊娠前后血清抗体的变化,发现妊娠致敏(单抗原磁珠法平均荧光强度>1000)的发生率高达45%;而随着妊娠次数增加,血清妊娠相关抗体的水平也会增加。Higgins等观察了肾移植术前存在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64例受者,发现32%的抗体产生与妊娠相关,而妊娠所致DSA在术后的峰值较输血和二次移植等所致的DSA更高。因此,对于既往妊娠≥1次的女性受者,即使移植前DSA处于较低水平,也应认为是免疫学中危或高危人群。

  (6)病毒感染
  既往有研究报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CMV病是急性排斥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随着对CMV普遍预防的开展,CMV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也越来越不显著。Kuo等对2004年~2008年美国器官获取与移植网络(OPTN)24216例受者进行研究,发现受者CMV血清学状态与急性排斥反应无关。
  肾移植术后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的研究较少,有限的研究认为EBV血症可增加排斥反应的风险,但术前EBV感染与免疫学风险无关。
  最近的研究表明持续出现的BK病毒血症与新出现的DSAⅡ类抗体有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BK病毒感染的主要治疗是撤减免疫抑制剂,这可能会导致急性排斥反应的增加。

  (7)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
  DGF是导致早期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1994年~2005年发表的包括4995例患者的11项研究,其合并后的分析结果表明移植后1年内DGF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是无DGF患者的1.38倍(95%CI1.29~1.47)。以上研究将移植早期需要透析治疗者均认为是DGF,而另一项单中心研究将DGF定义为经历两次或两次透析治疗,发现DGF患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更大(比值比1.66;95%CI1.11~2.49),而仅透析一次并不会增加排斥反应的风险。

  (8)二次移植
  目前有关二次肾移植的资料有限,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可能导致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DSA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匹配情况等]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所有研究得出一致结论,即二次移植本身并非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OPTN资料显示,因BK病毒感染导致移植肾失功的患者行二次移植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仅为7%。而另一项来自法国的研究显示,尽管二次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更差,但与首次移植相比,其急性排斥反应及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并没有显著增加。

  (9)其他
  重度肥胖的患者(BMI≥35kg/m2)急性排斥发生的风险增加。此外,体重并非受者免疫学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
  同样,其他临床特征,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终末期肾病的原发病透析时间移植后糖尿病都与移植肾排斥反应的发生无明确关系。

  二、供者因素 

  供肾者的年龄与发生排斥反应风险的关系则恰恰相反。目前认为,年龄越大的供肾免疫原性越强,从而会增加受者排斥的风险。Tullius等,在>29岁的受者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随供者年龄增加而增加,但其差异在各年龄段之间不明显。相比受者年龄与排斥反应的高度相关性,供者年龄对排斥反应的影响较小。

  三、供肾因素 

  (1)供肾来源
  一直以来的观点认为,接受死亡后器官捐献的受者(包括心脏死亡和脑死亡)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要大于接受活体器官捐献的受者,这与前者供肾缺血时间长,配型情况差有关。Gore等总结了1997年~1999年接受肾移植的27000例患者,认为接受活体供肾的受者发生排斥反应的机率明显降低。
  Chkhotua等进一步对亲缘关系的活体供肾与非亲缘关系的活体供肾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之间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别。
  一项来自法国的单中心研究入组了1465例死亡后器官捐献的标准供肾受者与656例边缘供肾受者,发现虽然前者DGF的发生率更高且移植肾生存时间更差,但二者移植肾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而另一项研究对死亡后器官捐献的两种类型——脑死亡后器官捐献(DBD)与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CD)进行了对比,发现DBD是血管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并认为这可能与DBD供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供肾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2)器官保存
  冷缺血时间长是导致移植肾损伤的确切危险因素,且随着冷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肾无功能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有研究认为,低温保存30h后移植肾无功能的风险较保存6h增加40%。冷缺血时间的延长并不会增加宿主免疫反应,却会增加DGF的风险和加剧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后者是急性排斥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大型单中心研究发现在未出现DGF的患者中,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并无明显增加。而对于活体供肾肾移植,冷缺血时间是否>8h对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影响。总之,与冷缺血时间相比,DGF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更密切。
  机器搏动性灌注保存法对减少排斥反应的意义目前仍存在争议。2009年,Gartwright等入组了336对供肾,每对供肾分别采用机器搏动性灌注保存法与单纯冷冻保存法保存。结果表明机器搏动性灌注保存法能显著减少DGF的发生率并显著改善移植肾1年生存率,但1年内排斥的发生率二者无明显差异。另一项来自英国的多中心研究入组了45对DCD供肾,发现在移植后3月和1年内,采用机器搏动性灌注保存法与单纯冷冻保存法保存的供肾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和人、肾存活率均无显著差异。

  四、其他因素 

  (1)HLA匹配情况
  1954年,世界第一例纯合双生子间的肾移植手术获得巨大成功,HLA匹配情况被公认为肾移植受者免疫学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供受者HLA位点完全匹配的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一项美国的研究提示与零错配的受者相比,错配位点大于三个的受者一年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增加50%。Opelz等进一步对错配位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HLA DR位点错配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更密切。另外,相对于细胞性排斥反应,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受HLA错配的影响更大;一项单中心研究认为,与零错配的受者相比,三个以上位点错配的受者发生细胞性排斥反应和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风险比分别是5.00和1.86。

  (2)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CDC)试验和DSA检测
  1964年,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交叉配型以及CDC试验诞生并成为肾移植受者术前免疫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CDC交叉配型阳性会增加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移植肾丢失率。另外,单纯的B淋巴细胞进行交叉配型也会增加受者的免疫风险。之后,抗人免疫球蛋白CDC(AHG-CDC)和流式细胞交叉配型(FCXM)技术均极大的提高了CDC试验的敏感度,使CDC试验至今仍作为肾移植受者免疫风险评估的重要方法。
  术前受者体内DSA是导致术后早期移植肾早期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Luminnex单一抗原微珠检测技术可以精确地检测出DSA。DSA可直接针对HLA或其他内皮细胞抗原。一项系统性分析表明,移植前预存的DSA使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升高2倍,使移植肾失功的风险升高75%。另外,与补体结合的DSA是移植肾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肾移植术前罕见。由于目前国际上对DSA测定尚缺少统一的标准,因此关于DSA与排斥反应的研究很少。
  虽然早期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一直被认为是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但随着DSA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认为PRA升高导致排斥反应与DSA有关,PRA升高而DSA阴性并不会导致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增加。

  小结:肾移植受者的免疫风险评估包括很多因素。目前认为供者的年龄、器官的来源,受者的年龄、种族、依从性和妊娠,以及DGF和冷缺血时间长都是肾移植受者免疫学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而HLA配型、CDC试验、DSA检测也是评估肾移植受者的免疫风险的重要方法。

本文摘自于《肾移植受者排斥反应的风险评估》,仅供学习交流,完整准确内容请查阅原文。
原文作者:李雪 综述 唐政 审校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军肾脏病研究所
原文来源:《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6年12月 第25卷第6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5-9-19 21:37 , Processed in 0.0245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