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3|回复: 2

[科技前沿] 2009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纪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2 09: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2009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薛武军  田普训  燕航  潘晓鸣

    由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2009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于2009年10月16~19日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850余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本次器官移植盛会。会议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常委薛武军教授主持。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评价处处长刘勇,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杨民,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范兵,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医学院院长颜虹教授,中国器官移植奠基人之一夏穗生教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陈实教授,副主任委员郑树森、陈忠华、石炳毅和刘永锋教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李旭教授,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826篇,其中大会主题报告6篇,肾移植331篇,肝移植141篇。基础研究223篇,心、肺、小肠、胰腺移植20篇,其他移植研究22篇,护理83篇。为了激发中青年医生创新性研究的热情,本次大会还评选出了中青年优秀论文15篇,并进行了专题大会发言。

    一、大会主题报告
    受卫生部黄清夫副部长委托,刘勇处长为大会致辞,并做了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方面的重要报告。他首先肯定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取得的成就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特别是近2年来国家器官移植管理条例实施和器官移植准入制度的实行,使我国器官移植事业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但是。在当前器官移植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现象,严重影响我围器官移植的健康发展。为此,卫生部将从2个方面加强对器官移植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加强移植单位的准入和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拓展脑死亡和心脏死亡供者的器官捐赠。卫生部与中国红十字会已于2009年8月在我国10个省市22家移植中心开始了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增加人体器官来源,提供便捷的器官捐献和登记途径,方便公民自愿捐献器官,建立人体器官分配共享信息网络,提高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和利用效率,使器官移植工作迸一步规范开展。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陈实做了“关注活体器官移植供者的安全”的专题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没有器官来源就没有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发展始终受到供移植器官严重短缺的制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可供移植的器官来源。回顾活体器官移植,自始至终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权宜之计,虽然活体器官移植对受者可能有一定的优点,但违反“不伤害”医学伦理学原则,并非是理想的选择,也不是惟一的选择。近年来,国内活体器官移植发展迅速,亲属活体供器官将大大缓解器官短缺矛盾,鼓励亲属捐赠-互助将是我国近期开发的器官主要来源。报告分别就各种活体器官移植出现的并发症作了进一步分析。强调活体供者手术应该做到将对供者的身体、心理及社会性危害降到最低点,使受者获得最理想的效果,同时不能损害公众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并提议建立捐赠者预后统计机构,统计活体器官捐献后出现的“引起警惕性事件”(包括死亡),予以登记,了解潜在危险因素,进行长期随访和预后的研究。
    陈忠华做了“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经验探讨——欧、美、亚三地跨区域比较”的报告,深入浅出的指明目前国内和国外在活体器官捐献制度和社会运作模式的差异,提出了可借鉴的思路。郑树森和石炳毅分别做了“中国肝移植的现状与展望”和“中国肾移植的现状与展望”的报告,特别指出活体供肝、肾对器官移植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再次强调了供者的安全和心理健康,以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问题。刘永锋做了“国际心脏死亡供者器官捐献工作开展现状”的报告,在和国际上相关国家对比后得出结论。指出国民教育是提高捐助率的关键,并配套相关制度法规,将会有效的提高全社会的认识,缓解器官捐献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2 09: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续]
    二、肾移植
    1.活体供肾移植:近几年来,我围的活体供肾移植在供者筛选流程和医疗技术上逐渐规范,数量和质量继续呈较快上升势头。多家医院分别报告了各自的经验和体会,包括供者的选择、供肾零点活检以及供肾切取术式。在供肾切取方式上,目前主要以开放式手术为主,部分单位也开展了手辅助腹腔镜取肾。供者的安全仍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陈立中等的报告认为,零点活检至少可以预测活体供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移植肾功能,并且对高龄供者的术前筛查更有价值,其对受者远期肾功能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严泽振等报告,零点穿刺活检安全可靠,有利于发现无创检查难以发现的供肾潜在病变,供肾病理积分与供肾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呈负相关。并具有一定的预测移植肾早期功能的价值。零点活检的意义在于能预测移植肾功能和存活情况;建立移植。肾功能状态参照标准。有利于移植肾病变的诊断;指导供、受者术后潜在肾脏疾病的治疗和肾功能保护;为双侧配对供肾研究提供病理学依据;建立供肾组织标本库,为相关研究提供资料。杜雨和朱熹等回顾了活体供肾零点穿刺活检资料,认为零点活检仍能发现各项常规肾功能指标均正常的活体供肾的潜在异常,提出刷状缘丢失可能反映早期肾功能微小变化,经过对供肾病理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刷状缘丢失、肾小管扩张三者之间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级别依赖性,也就是说三者之间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发生的。具有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的供肾移植后3个月受者的尿素氮高于无此病变者,具有刷状缘丢失的供肾移植后6个月受者的尿素氮高于无此病变者,具有肾小管扩张的供肾移植后1年受者的尿素氮高于无此病变者。陈正等报告,供肾活检有利于发现亲属活体供肾潜在的病理改变,供肾的病理改变与年龄相关性小。供肾组织有病理改变者,术后血肌酐异常的持续时间与供肾无病理改变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血肌酐异常的发生比例、蛋白尿发生的比例及持续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AMR):孙启全等报告,AMR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需要根据AMR的发生时间、病理表现以及血清学特点等进行个体化治疗。在AMR的治疗中,吗替麦考酚酯(MMF)联合他克莫司(Tac)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可以单独治疗非致敏患者术后早期发生的混合型AMR;晚期发生的AMR以及单纯型AMR对治疗反应差,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
    3.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朱有华等报告了Tac在我国肾移植受者中应用的临床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根据国内外研究经验,我国肾移植受者术后1年内Tac的起始剂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徐达等对肾移植后早期糖皮质激素快速减量进行了临床观察,在小剂量抗体诱导、保证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目标浓度、MMF足量的情况下,肾移植术后1个月时快速减少糖皮质激素,急性排斥反应并没有增加,移植肾功能稳定,这有助于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和降低术后早期感染风险。朱兰等报告,在肾移植受者,将以CNI为主组成的经典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主动转换为小剂量CNI+西罗莫司(SRL)方案.能减轻CNI肾毒性及减少治疗费用,降低血肌酐水平,同时并不增加尿蛋白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孙建国等和焦正等报告,当肾移植受者合并1个或多个危险因素时,将环孢素A(CsA)转换为SRL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选择,并报告了SRL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及其对血脂和血压的影响。祁洪刚等报告,将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用于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的治疗,结果移植肾存活率得到显著提高,移植肾血管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得到改善,认为虽然单克隆抗体为免疫球蛋白疗法开辟了新途径,但是IVIG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能提供更完全的免疫支持。
    4.肾移植后并发肺部感染: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肾移植术后的肺部感染具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病情严重、进展快、病原体复杂、混合型感染常见、死亡率高和治疗困难等特点,若未及时、有效处理,则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往往早期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治疗建议:(1)早期联合用药,“大包围”的试验性治疗。术后早期肺炎以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多见,“大包围”时侧重更昔洛韦足量治疗;(2)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对于重症肺部感染,可减少MMF、硫唑嘌呤(Aza)用量,直至停用;维持或适当减少CsA或Tac的用量,并加强支持治疗;(3)加强营养摄入,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积极提高机体免疫力;严密监测各项生化指标,及时纠正;(4)在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低氧血症、呼吸衰竭、ARDS时,及早进行面罩给氧、高频通气、气管插管和切开以及辅助人工机械通气等。
    5.恶性肿瘤:与会代表认为,肾移植后的恶性肿瘤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密切相关。我国肾移植患者发生的恶性肿瘤的疾病谱和其他国家不一样,应主要关注泌尿系统,同时也要重视腹腔脏器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以及转移瘤的症状和体征。确诊后建议将CsA用量减半或停用,并加用SRL。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尽可能保护移植肾功能。同时进行化疗和放疗。此外。随访时应全面、仔细地检查全身各器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肝移植
    郑树森等报告118例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术前有55例做了122次人工肝治疗,术后早期管理包括早期脱离呼吸机,早期恢复胃肠道营养和早期下床活动,重视感染、肾功能异常和中央脑桥脱髓鞘(CPM)的防治。认为该类患者的危险因素有:(1)年龄超过65岁;(2)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32分;(3)平均肺动脉压>40cmH20(3.92 kPa);(4)不易控制的严重肺部感染;(5)严重的肾功能衰竭。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朱志军等介绍,截止2009年9月,该中心共有8例患者术后存活10年以上,最长为11年,均健康生活。截止2009年9月30日,该中心共完成活体供肝移植260例,其临床效果优于同期的尸体肝移植。认为成熟的外科技术、准确的术前评估和合理的术后管理是保证良好结果的基础。该中心还报告了19例劈离式肝移植,根据经验制定了劈离式肝移植的供肝选择标准,使用的边缘供肝包括高龄供肝、肝炎病毒阳性供肝,脂肪肝、肝吸虫供肝、缺血时间延长供肝、代谢性疾病作为多米诺供肝等。
    张峰等报告8例辅助性活体供肝部分肝移植,包括异位辅助性肝移植(HALT)和原位辅助性肝移植(APOLT)。因HALT不需要切除病肝,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但是预后明显较APOLT差。认为辅助性活体供肝部分肝移植主要适用于一些良性终末期肝病(严重肝纤维化除外),尤其是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该手术除了帮助患者平稳渡过肝功能衰竭期,避免出现肝性脑病外,最主要是使病肝有肝细胞再生和恢复功能的机会。陈知水等报告采用亲属活体供肝原位辅助肝移植治疗Wilson病3例,原位辅助肝移植手术空间和血管选择余地小,在受者不伴有肝硬化时.移植肝门静脉可出现反向血流,导致移植物坏死和功能丧失,这种特殊的并发症提示在受者无肝硬化时。其自身门静脉(右支)要做相应处理,包括部分结扎或完全结扎,以避免移植肝门静脉的返流。严律南等就180余例成人间活体供肝移植的体会,结合国内外文献,着重从供、受者的技术改进等方面阐述了保证供、受者安全的策略,并报告了布-加综合征肝移植治疗的新术式。
    何晓顺等报告保留受者胰腺的器官簇(肝、胰、十二指肠)移植治疗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1例,其优点是只切除病肝,简便快捷,手术创伤小,符合生理。缺点是手术空间不足。
    陈旭春等就断流手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肝移植的影响进行探讨,认为断流手术可以作为等待供肝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段之一,但要充分评估其带给肝移植手术的负面影响,接受断流术的患者肝移植前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均较高,移植肝功能恢复较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较慢,且断流时间越长。其风险越高。
    吕毅等介绍了无缝线肝脏植入技术。他们将成套的磁性吻合环和一套L形腔内转流管用于肝移植。初步研究表明,利用磁环的吸引力可快速对接供、受者的血管及胆肠吻合,明显缩短无肝期,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轻肾脏损害和肠道淤血,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彭志海等应用胆管血管丛(PBP)保护理论指导供肝的灌洗和保存,在快速获取供肝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低粘滞度保存液充分灌洗。联合采用价廉低粘滞度高渗枸橼酸盐嘌呤溶液与UW液灌洗,既可防止胆管PBP微血栓形成,又能充分发挥UW液对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保护作用。
    严盛等报告采用双眼瞳孔监测系统评估肝性脑病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的中枢神经系统状况,认为传统的昏迷评分体系如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由于受到气管插管、肢体束缚等影响,不能完全反映患者的昏迷程度,结合双眼瞳孔检测系统,能客观、精确、无创地检测瞳孔对光反射,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状态和预后做出初步判断。
    冷希圣等介绍了采用他克莫司(Tac)缓释胶囊(MR4)和Tac胶囊预防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预防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方面,MR4与Tac胶囊相似,且可等量转换,2组的不良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傅志仁等报告了肝移植术后发生肾功能损害者的免疫抑制剂的转换经验,以西罗莫司(SRL)替换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并与吗替麦考酚酯(MMF)联用,可以减轻甚至逆转肾功能损害。无明显的肝、肾毒性,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更为低毒的联合免疫抑制方案。
    丁义涛等探讨了18例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功能不全的治疗。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时去除各种导致移植肝功能不全或无功能的诱因,是治疗的基础,体外人工肝支持是极重要的治疗手段。而对于不可逆转的移植肝功能衰竭,应进行再次肝移植。郑树森等报告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4例的治疗经验,GVHD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皮肤病理改变等,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魏来等报告成人尸体肝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神经系统并发症以脑病最为常见,术前肝功能状态和其发生密切相关,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和其发生无明显相关性,此类受者有较高的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积极治疗有可能改善预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2 09: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续]
    四、心脏移植
    夏求明、廖中凯、王巍、李军等做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长期存活问题”、“心脏移植受者中期存活报告和免疫抑制剂应用经验”、“心脏移植术后NT-proBNP变化水平对心性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及“床边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心脏移植术后的应用”的报告,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心脏移植的研究现状,针对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手段,包括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心室辅助装置及人工心脏、左室减容术(Batista手术)或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心脏再同步治疗以及干细胞移植和组织生物工程等,目前以心脏移植疗效最优,是终末期心脏病的首选治疗方案。严格把握适应证,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免疫诱导治疗后的适度心肌活检和严密的随访,能够保证移植心脏良好的近期和中长期存活率。
    五、肺移植
    陈静瑜、姜格宁、何文新、朱艳红及王海峰等做了“肺移植国内外现状及未来”、“临床肺移植6年经验”、“活体肺叶移植治疗终末期先天性肺发育不良”、“肺动脉压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移植早期成功率的影响”、“同种异体单肺再移植术及对侧肺减容术治疗肺移植术后慢性排斥”的报告,阐述了目前国内外肺移植的研究现状。目前,国际上肺移植研究的焦点问题:(1)移植肺的基因表达及基因治疗;(2)体外膜肺氧合和NovaLung膜氧合装置的应用;(3)无心跳供肺作为最大化利用供者;(4)慢性排斥反应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总的来说,我国肺移植尚处于起步阶段,手术技术还未完全成熟,目前国内单肺、双肺、肺叶移植手术均已成功开展,但受者的长期存活率有待提高。在我国,肺移植的对象以肺气肿和肺纤维化患者为主。
    六、小肠移植
    李元新做了“小肠移植的现状和进展——来自第11届全球小肠移植大会的报告”的报告,介绍了小肠移植的主要进展:(1)小肠移植术后初步结果表明,应用抗CD52单克隆抗体(Campath 1H)诱导,术后单用低剂量Tac而无糖皮质激素维持的部分免疫抑制方案,能有效控制排斥反应,受者的移植肠功能良好。能尽早摆脱静脉营养;(2)经移植肠腹壁造口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小肠移植排斥反应诊断的金标准;提高血Tac浓度,同时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可成功逆转小肠移植后轻度至中度排斥反应;(3)小肠移植术后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极其凶险的并发症,两性霉素B脂质体能成功救治小肠移植术后的IFI,在严密监测肾功能的条件下,大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应用是安全的。
    七、基础研究
    主要集中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移植免疫调控及免疫耐受的诱导、排斥反应的机制及诊治、细胞移植和中草药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
    1.缺血再灌注损伤:刘修恒等报告,对犬肾进行缺血预处理,结果恢复血流后,犬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浓度较未处理组显著降低,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和过氧化物酶浓度降低,细胞凋亡减少,认为缺血预处理能减轻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陈栋等的研究表明,经过冠状动脉灌注肿瘤坏死因子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8和C5aR小干扰RNA可以有效地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提高心脏移植物耐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胡林昆等报告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期),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来实现。
    2.移植免疫调控及免疫耐受的诱导:朱同玉等报告,5例肾移植患者通过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来诱导免疫耐受,1例出现持久嵌合状态,嵌合率为30%~50%,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未见排斥反应,肾小管和肾小球未见明显病变。已停用糖皮质激素,Tac的用量从4mg/d减至2mg/d,硫唑嘌呤用量为100 mg/d。5例受者均未出现GVHD。他们认为肾移植联合供者造血干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案安全可行,具体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吴旭波等报告,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在体内外可以增强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的功能,这一作用并不是通过刺激Foxp3表达、增加Treg细胞的数量来实现的,而可能与Foxp3基因CpG区去甲基化状态的维持有关。何文涛报告,MyD88模拟物ST2825在体外可显著抑制免疫细胞活化,明显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尤其是联合抗CDl54单克隆抗体可诱导皮肤移植耐受。吴军等报告,CD4+CD25- T淋巴细胞在被刀豆蛋白A活化后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可显著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增殖,以及NK细胞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这种调节功能是细胞接触依赖,通过活化细胞表面表达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类分子Qa-1与NK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NKG2A结合发挥作用。蔡兰军等报告,galectin-9(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的配体)和SRL具有协同抗排斥反应作用,可以诱导同种异体小鼠移植心脏耐受,除了SRL自身的作用外,还可能与SRL消除galectin-9的促炎作用(促树突状细胞成熟)而保留galectin-9的促耐受能力有关。韩炳强等报告,用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大鼠白细胞介素4可定向诱导Wistar大鼠骨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SRL可使DC的形态学、细胞表型、细胞功能均具有未成熟DC的特性,该DC可以通过下调CD80和CD86的表达而诱导免疫耐受。
    3.排斥反应的诊断及防治:郭晖等报告,移植肾排斥反应时确有少数累及静脉血管分支,尤其在程度较重的急性排斥反应以及慢性排斥反应合并严重的体液性急性排斥反应病例中。提示移植肾静脉血管内膜同样是移植免疫识别的靶部位之一,其排斥反应时的静脉表现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王仁定等报告,C4d阳性特别是弥漫阳性和晚期伴发C4d阳性的排斥反应明显影响移植肾预后,C4d沉积是移植肾功能丧失的独立危险因素。靳占奎等报告,sCD30水平与移植肾功能呈负相关,可以作为反映受者对同种异体移植肾免疫应答反应程度的指标。李留洋等报告,发生慢性排斥反应(CR)的受者,其外周血中的sCD30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受者,肾移植术后的sCD30浓度监测对早期慢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邢利等报告,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尿液中MCP-1显著高于正常受者,它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时的肾脏病理改变程度有一定关联。
    4.细胞移植:谭建明等对干细胞在移植领域中的应用做了综述,认为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应用于器官移植中。董维平等报告,在胰腺保存液中添加胰蛋白酶抑制剂,可预防胰蛋白酶对胰岛组织的破坏,使受损胰腺也能用于分离胰岛,增加了供胰的来源。程颖等报告,供胰质量是影响胰岛提取及功能的重要因素,重度肥胖、严重水肿、热缺血时间超过30 min、冷缺血时间超过18h均影响胰岛提取的数量、纯度及活性,对功能也有较大影响。刘玉光等报告,用Brdu标记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然后分别于Wistar大鼠脑出血模型建成后第2、7、14、21和28天通过颈动脉输注标记的神经干细胞,早期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大部分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而晚期移植的干细胞较大比例的分化为神经元,在7~14 d接受移植者,其细胞存活率及动物行为改善明显优于其他时间输注者。
    5.中草药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本次大会还收到多篇中草药在肾移植中应用的文章,如茯苓素对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够降低其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和T淋巴细胞水平。且与剂量呈正相关。虫草素在体外具有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功能,且呈剂量依赖性,在合适的浓度下能抑制淋巴细胞分泌IL-2而促进IL-10的生成。这些药物可能在器官移植中有潜在应用前景。
    护理工作是临床器官移植中的重要一环。本次会议,护理工作者参会踊跃,大会共收到护理论文83篇。内容涉及肾移植,肝移植、肺移植、胰肾联合移植等方面,代表们就供、受者的心理护理以及术后临床护理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认为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入院后、围手术期、出院前、出院后、随访期不同阶段,甚至终生。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近年来,在全国器官移植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器官移植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本次会议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0年1月第31卷第1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4-9-22 07:28 , Processed in 0.0296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