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由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中国器官捐献与合作项目”第八届学术交流会在成都召开。本次研讨会共吸引了近百位国内肾移植、肝移植、心肺移植专家,他们就亚太其他国家及地区器官捐献先进经验、免疫抑制剂药物经济学研究,以及合理使用移植后免疫抑制剂提高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继续支持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国,国际上能够开展的各类器官移植手术在中国基本都能够开展。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完成肾移植86800例;肝移植14643例;心脏移植和肺移植分别为717例和165例。但长期以来我国人体器官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国内每年有约300万人在进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其中约一百万患者需要进行肾脏移植以挽救生命;每年约有30万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需要进行肝脏移植,而这其中却仅有大概1%的患者能够获得器官移植的机会。为应对这一严重的医疗资源缺乏问题,2009年8月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宣布启动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缓解人体器官移植发展遭遇的瓶颈,推动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健康发展。
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不仅是国家人体器官移植工作体系的基石,更是关系到中国器官移植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合作项目”自2003年正式启动以来,就积极推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建设相关问题的交流与讨论,促进国内学术界达成共识,不断完善体系建设蓝图。2009年7月,项目支持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
(OTC)召开相关会议,探讨卫生部与中国红十字会共同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动员工作。同年8月,项目积极支持了“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会议”的召开,会上宣布我国将建立独立于器官移植医疗服务机构之外的人体器官捐献与分配系统,由中国红十字会作为第三方参与动员和组织器官移植与分配。
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副主任田民在会上指出:“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非常重视鼓励社会资源服务于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与诺华人与环境基金会于2003年启动的‘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合作项目’就是其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卫生健康合作项目。”
2010年,“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大了对于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建设的支持。2010年3月,项目支持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总会召开“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启动会”,会议确定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方案》,宣布在天津、上海、广东、湖南等11个省(市)开展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今年7月,项目支持“第四届中国器官移植运动会”在天津举行。来自国内外800余名参赛者参与了本次运动会,向我们展示了器官移植受者健康、乐观的生活现状,鼓励社会各界为挽救更多生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积极登记参与我国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促进器官捐献事业的不断发展。在谈到项目下一步工作重点时,田民先生表示,“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合作项目”将加大对于“器官移植受者康复指导规范化管理”的支持,配合卫生部相关单位深入开展有关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的法规培训等。
与会的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评价处处长刘勇表示,人体器官移植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医疗技术,更多的涉及了社会、法律、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自2007年5月国务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器官移植受者的存活率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刘勇介绍,卫生部非常重视会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总结人体器官捐献试点省市的经验,分析、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完善我国器官捐献、分配体系建设。目前各省市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以天津市为例,自今年7月正式开展试点工作到8月初短短一个月时间,已有101名志愿者报名登记参与捐献体系试点工作,其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21岁。
关注对器官移植受者术后康复的指导及长期随访
目前中国器官捐献体系的建立正处于试点阶段,器官移植受者的康复工作也将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在谈到相关问题时,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及泌尿外科专家陈实教授介绍,2009年11月由中国医院协会联合全国31家器官移植中心共同发起了“幸福驿站—移植受者康复指导规范化管理项目”,此项目的顺利开展有效促进器官移植受者更加积极、更加科学的提高自身术后康复水平,确保移植器官的功能正常,避免二次手术对于器官资源、医疗资源的浪费。项目的开展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器官移植受者教育积累初步经验,为更深入的项目开展做前期准备。截至2010年8月,“幸福驿站项目”共为2072名器官移植受者提供了及时、专业、准确的术康复指导。
据悉,“幸福驿站项目”将通过项目参与医院宣教点对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和器官移植受者进行现场宣教、咨询和指导,不定期的举办大型患者教育活动,提供免费门诊、网上专家访谈等服务。项目还将建立专业化的患者随访服务平台,通过免费服务热线、现场问卷等多种形式对器官移植受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跟踪、管理,进而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随访服务。项目还将积极调动各参与医院门诊及相关中心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探索由专职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患者随访管理服务的新思路。
“幸福驿站项目”的支持方诺华制药大中国区主席潘杰宁博士表示,“诺华非常荣幸为众多器官移植受者搭建一个科学、畅通、高效的康复平台,通过满足其多方面的医疗需求为推动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长期以来,诺华制药非常重视在器官移植领域开展与中国的各类合作,与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共同发起‘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合作项目’积极促进了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体现了公司‘以患者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新理念。”
使用免疫抑制剂成为器官移植新挑战
随着我国器官移植技术的提高,器官移植受者的术后康复质量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由于器官移植受者需要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控制术后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其巨大医疗成本已经严重影响到移植受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医疗资源的负担。因此如何经济、合理的选用免疫抑制剂成为本次学术研讨会上另一个热点议题。
与会的药物经济学专家沈阳药科大学孙利华教授介绍说,随着我国器官移植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控制总体医疗费用和优化配置有限医疗资源已经成为学术界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众多器官移植受者也对这方面的进展给予了很大的期望,他们希望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轻其切身的医疗费用,促进其生活品质的提高。孙利华在会上分享了关于霉酚酸类免疫抑制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研究对吗替麦考酚酯胶囊和麦考酚钠肠溶片这两种常用的霉酚酸药物进行了比较。
关于“中国器官捐献与合作项目”
2003年8月,“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诺华人与环境基金会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合作项目”合作协议正式签署。“诺华人与环境基金会”出资约1000万人民币支持“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第一期)合作项目”开展,旨在增强公众的器官捐献观念,鼓励器官捐献行为,提高器官移植水平,促进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健康发展。
2008年7月,项目第二期合作协议正式签署。第二期合作项目将继续由“诺华人与环境基金会”出资200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200万元),计划在2008至2012年的五年间,通过与卫生部及有关政府机构合作,推进器官捐赠及脑死亡立法研究,以期达到与器官移植主要国际惯例接轨的目的,与此同时,继续加大公众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器官捐赠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