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武汉12月9日电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中国人历来讲求“逝者为尊,死者为大”,认为“死无全尸”是对逝者的大不敬。然而,有这样一个陌生的群体,他们行走于生死之间,他们的工作会让逝者无法保持身体的完整,但却换得更多人的生命得以延续。他们是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图为姚笛在医院工作间。
她,叫姚笛,26岁,是这个陌生群体中的一员,从事人体器官协调工作两年。姚笛在从事这个职业前,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一名普通护士,实践了自己从小的梦想——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工作以来,看到越来越多的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因得不到合适的器官而在等待中绝望地离开人世,她常常想:“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2012年3月,在中国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开展两年后,姚笛成为一名兼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她的工作是说服“潜在捐献者”的家属,协助医院完成器官捐献全过程。 上周我跟随姚笛的脚步,记录了器官捐献协调员一天的工作轨迹。 8:00 姚笛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她换上一身护士服便忙碌起来。她的工作间地方不大,收拾得干净整洁,电脑桌一边放了厚厚一摞文件夹,另一边是几本关于器官移植的专业书籍以及协调员谈话技巧和行业手册。 10:00 姚笛的手机响了,该院重症医学科的主任说一名患者情况不稳定,家属有意愿捐献器官,需要她去协调。 10:10 重症医学科门口,患者小李(化名)年迈的父亲老泪纵横,母亲呆望着地上,一言不发。 姚笛和患者家属在交谈中得知,小李只有24岁,来自武汉周边城市的一个农村,是家里的独子。去年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时候突然晕倒,被工友送入医院后经检查,确诊为脑胶质瘤,现在病情恶化。 老父亲抹着眼泪说:“小姚,既然我们儿子的命救不回来了,我们决定把他的器官捐出来,但请你一定要保证他的器官能救到那些真正需要的人,这样我会觉得我儿子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姚笛握着患者父母的手,含泪说道,“感谢你们生了一个伟大的儿子,感谢你们有如此崇高的思想,您儿子的器官一定会救到很多人,让很多人能重获新生。”她坚定地表示,会根据小李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器官获取手术,一定让家属放心。 12:00 中午下班,姚笛到医院食堂吃工作餐。还没吃两口,电话又响了。这次是在两百公里外的某家医院刚接诊了一个55岁的男性脑出血的患者,病情很不稳定,而且无法逆转,可能是理想的潜在捐献者。 15:30 驾车到达目的医院,姚笛换上隔离服,进入了神经内科监护室。主任亲自介绍了患者的基本情况,姚笛认为这是一个很理想的潜在捐献者,想要和家属见面,主治医生联系了患者家属。 16:00 姚笛在神经内科监护室门口见到了这名患者的家属,三男一女。刚刚表明身份和目的后,其中一位男性家属便咆哮起来,“你们滚开!我知道你们是要干什么,我们是不会同意的!如果我们现在同意,百年后,怎么见他?” 姚笛提出换个地方谈话,主治医生邀请他们到谈话间。只有两名家属一起进了谈话间,而另外两名家属怎么说都不愿意进来,情绪非常激动。 坐定,姚笛安抚了一下家属的情绪。紧接着,向两位家属介绍了一下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患者目前的情况。谈话中得知,他们俩是患者的二弟和三弟,从小他们兄妹五人父母早亡,相依为命。大哥十几岁就带着兄妹讨生活,他一个人帮别人干活,挣钱养活弟弟妹妹,有吃的从来都是先给弟弟妹妹吃。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好人应该有好报,而我们做的这件事情是件好事,不光是可以救人,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爱的传递、人性的弘扬,即使是他已经不在了,但可以让他的器官在这个世界上继续活着,我相信你们能感应到他的存在。”经过半小时的耐心交谈,家属逐渐放下了偏见和芥蒂,表示愿意和门外的弟妹们商量一下。 本以为事情可以有一个圆满的答案,突然间,另外两名家属破门而入,情绪异常激动,对姚笛和另两名家属破口大骂。患者的二弟和三弟十分无助。“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如果你们有需要我帮助的地方,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姚笛递过名片,就离开了。 姚笛说,她想尽她所能,不想留有遗憾。 16:40 电话又响了,是小李的父亲打过来的,他告诉姚笛,儿子不行了,医生建议如果要实施器官捐献,必须尽早,否则心脏很有可能会停跳。挂了电话,姚笛立即驱车返回武汉。 20:00 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时候已经夜幕低垂,姚笛立马换上衣服进入了手术室。 21:00 姚笛亲手将小李的遗体交给家属,小李的妻子握着姚笛的手说:“虽然我不知道我老公的生命在哪里延续,但我知道就在湖北、在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父亲趴在儿子的遗体旁,轻轻地说道:“儿啊,我们回家吧!” 21:30 姚笛安顿好所有事情后,默默地坐在了医院楼下的凉亭里,她想到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晚上要回家吃饺子,便转身拖着疲倦的身体开车离去,在夜幕下渐行渐远,消失在街道的尽头。 这就是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一天的工作。他们随时都会接到电话,必须24小时待命。他们经常黑白颠倒,四处奔波,一两天无法合眼也是家常便饭。他们珍惜每一个机会,在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过程中,渐渐让其了解生命延续的意义。 人体器官捐献之困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联盟主席黄洁夫日前正式宣布,从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将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我国目前每年约有30万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余例。现阶段我国的公民逝后器官捐献率仅约0.6/100万人口,是世界上器官捐献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截至今年12月2日,全国共累计实现公民逝后捐献器官2948例,累计捐献器官7822个。 我国器官移植供需比严重制约了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从而催生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姚笛,是这个群体的缩影,还有很多同道中人和她一样正在为器官捐献事业付出着艰辛的努力。他们共同见证了这个领域从业者风雨兼程的生命梦想。他们不图名利,记录生命的最后历程并见证重生,他们是生与死的桥梁,他们是生命的守望者。(张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