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9|回复: 3

[好文共享] 萧山农民住宅之变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 18: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杭州
   沙地民居的变迁大致可分为草舍时代、石墙草舍时代、平瓦房时代、二层半楼时代、三层半至联排房时代和别墅时代。在短短40年里,沙地经历了“六代住房”的变迁,这在其它地方是罕见的。

      第一代屋

沙地的草舍,大致有三种式样,沙地人分别称之为“横舍”、“直头舍”和“箍桶舍”。另有一种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石墙舍”,仅以毛石墙取代所谓的“风笆”(即草壁),其式样任与横舍相同。

第二代屋
   70年代末,在低矮灰黑的草舍之间,出现了与老屋的式样差不多的屋,一般是三间开,覆瓦极薄,用料简陋。桁条大多用混凝土浇铸,但所用钢筋不多,也有的采用杂木、毛竹或草舍中拆下的杉木梁柱。椽子以杂木为主,也用劈开的小毛竹,甚至用自家竹园中的哺鸡竹。墙基以宕渣夯成,多用“九五红砖”打成“空心墙”,部分人家则将石墙舍的墙壁稍作加高而成屋墙。窗框和门框多用水泥浇制,室内均为泥土地面。分间墙上,用赭色颜料画出老屋似的木结构。屋的外墙常用烟煤涂成黑色,山墙上又留出一方空白,画上“三潭映月”、“猛虎下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图案。虽则简陋粗俗,却使沙地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气象。
第三代屋
继黑瓦屋之后,普遍于80年代初兴建的两楼两底的小楼层。因经济有限,其用料、工艺仍不讲究。桁条、椽子、瓦爿等,与70年代末差不多。楼梯狭窄,不设扶栏。门框窗框仍用水泥制作。但毕竟是楼房,使沙地人多年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初步得以实现。与黑瓦屋相比,小楼屋明亮干净,络麻长高后不至于“遮头遏脑”;黄霉天气,楼上也较为干爽。

第四代屋
房子高至三四层,开间也尽量的多,房屋质量明显提高,桁条、椽子多数用杉木,墙基及楼层之间采用了“百年大计”的混凝土圈梁。部分人家还开设了几堂大门,把儿孙们成家立业的门堂都作统一设计。

第五代屋、第六代屋

这时期的房子结构实用紧凑,屋顶多用钢筋水泥浇筑,并且外墙贴马赛克、釉面砖,屋檐饰琉璃瓦。室内地面铺水磨石、大理石、花岗岩、木地板,室内进行具有时代特色的装潢,窗户采用不锈钢、合金铝等等,房屋四周都造起围墙,还有牌楼似的墙门,总之是向着气派、舒适而又美观的方向发展。

从萧山农民住房的变化,看出改革开放的成果。相信萧山农民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六十年代算好的草房

六十年代算好的草房

七于年代的的小瓦房

七于年代的的小瓦房
QQ图片3.png

九十年代的三层楼

九十年代的三层楼

第五小洋楼

第五小洋楼

集约土地后二户联建房

集约土地后二户联建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 20: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益阳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 10: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萧山走到前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 19: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改革开放给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江浙的萧山发展走全国前列。人民不会忘记哪些勇于改革的领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5-9-9 21:24 , Processed in 0.0290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