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就是将一个组织或器官移植到另一个部位或另一个人身上。可是有些受者在接受器官移植手术前后会出现某些心理负担,必须引起受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重视。
一、器官移植受者在手术前常见的心理问题
手术本身对任何人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大多数病人对手术有害怕、紧张和种种思想顾虑。对有性格缺陷的人来说,更容易产生轻重不等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国外一项调查显示,手术前病人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73%有恐惧感,62%害怕麻醉,45%害怕手术,23%害怕术后不能苏醒,16%担心术中疼痛,5%害怕术后疼痛。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可增加麻醉及手术的危险性,诱发或加重术后精神功能异常。器官移植受者在手术前主要的心理问题有:
1、恐惧心理:一方面,病人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希望自己坏死或衰竭的器官被换掉,但他们又留恋自己的器官。另一方面,病人害怕新的脏器对自己太陌生,可能会使自己发生变化。比如,一位26岁的妇女担心地问道:“如果给我移植一颗男人的心脏,它会使我变得不再像女人吗?”这种心理严重者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甚至拒绝手术。
2、害怕手术失败的不安感:他们害怕疼痛和出血过多,担心手术失败而发生意外或死亡,自己生命无法挽救。
3、担心经济负担:器官移植治疗及手术的费用确实比较昂贵,受者对整个治疗费用,特别是术后须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都比较担忧,目前我国医疗保健系统处于建设中,有些费用主要由患者本人负担,因此,许多患者往往采取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
二、器官移植受者在手术后常见的心理问题
1、手术后抑郁状态:受者由于原来的脏器被切除,可能会对原来“完整的自我”感到被损??,动摇受者的自我认同,对“新的我”可能产生某种心理上的不安定感,以至引起忧郁的心理反应。
2、出现“异物感”的心理反应:感到自己身上装上他人的脏器,产生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感。有的甚至认为这种外来的“异物”是躯体一切不适的根源,要求切除,做第二次手术后,才能恢复心理平静。
3、部分器官移植受者可能发生性格变化: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的作品《移植记忆》,举了一些此类例子:一例害羞、内向的妇女在做了器官移植后变得更为自信;一例接受器官移植的受者在手术后奇怪地有了和捐献者一样的音乐品味。已经做过约900例心脏移植手术的美国斯坦福医疗中心的约翰施雷德教授认为,移植器官会导致供体的某些心理与行为模式同时带给受体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这很可能是个心理问题,上述这些情况只是受者的想象而已,是受者自我心理暗示的结果。
三、器官移植受者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器官移植受者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为预防,指在器官移植手术前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预防或缓解心理问题的发生;二为干预,指术后对受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1、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实施医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医患关系可增加受者对医生的信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实施手术治疗。医务人员应该基于伦理原则,尽力保障受者的安全,让受者觉得医生的技术是可信的,负责任的,从而使受者的情绪保持稳定。
2、术前向准备接受器官移植的受者提供有关器官移植的科学知识,让受者对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有思想准备,以消除受者不必要的担忧。例如针对受者担心自己的行为发生变化,可以从科学的解度加以解释。告诉受者一个人在接受器官移植之后,所谓的出现了与捐献者类似的行为,这种现象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器官移植后口味发生了变化,这有可能是真的,因为在器官移植过程中接受的药物治疗和手术对心理的冲击很大,移植之后获得新生的感觉,以及某些自我心理暗示等都有可能使受者的心理产生某些改变,习惯之后就会适应的,不必担忧。
3、做好家属或陪客工作:让他们也了解器官移植的基本常识,以及受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做好受者手术前后的心理和躯体护理工作,特别是给受者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正确地从心身两方面照顾好受者。
4、医护人员在细心观察受者的心理状态的同时,更应鼓励受者认识并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受者觉得自己一直受到手术问题的困扰,产生过多疑虑和担忧,感觉紧张并影响睡眠,那么就应主动告诉医护人员,寻求心理辅导,必要时接受精神药物治疗。
5、医护人员不仅需要解决受者的心理问题,同时也需要解决受者家属的心理问题,维持家属心理健康:对有明显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的家属应与受者隔离并接受心理医生的帮助,避免因家属的心理问题而影响受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器官移植受者在器官移植前后都须进行心理干预,做好心理疏导,使受者完全了解自己在整个移植过程中,心理、生理上会出现哪些变化,并告诉受者如何面对,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对受者家属的心理问题也同样需要进行干预,使他们保持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给受者以充分的心理反持,使受者较快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