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9|回复: 0

[经验] 丹参辅助治疗肾移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40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5 10: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青岛
  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一种排斥反应,一般发生在移植术后1周至6个月内,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80%~90%能被逆转。首选抗排斥药物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但对其中血管性排斥疗效欠佳。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对40例急性血管性排斥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静脉滴注,促进移植肾肾脏功能的恢复,文章发表于《医学临床研究》2003年8月第20卷第8期。现摘录部分内容以供学习交流。

  一、一般资料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肾移植术后患者81例,男41例,女40例,平均年龄38岁。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临床诊断为急性排斥,同时进行移植肾病理活检,并行抗排斥治疗。
  其中41例病理诊断为急性血管性排斥,列入本研究对象。所有病例供受体血型均相同,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淋巴毒抗体阴性。
  将8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抗排斥治疗病例为对照组,共41例。另4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为治疗组。两组在年龄、性别、发生排斥时间等方面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二、诊断依据
  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发热,体温>38℃,尿量减少,可伴有乏力、关节酸痛、移植肾区胀痛、肿大,体重增加、血压升高等症状)。伴有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升高,出现蛋白尿、尿比重下降、尿中有红细胞等。移植肾B超显示移植肾增大、血流减少、血管阻力增加。免疫学指标及其他相关指标异常。同时重要的是移植肾活检有急性血管性排斥的组织学改变。所有病例均经B超排除尿路梗阻以及肾动脉狭窄等所致肾功能损害。

  三、肾移植术后基本免疫抑制剂用药方案
  81例肾移植术前均使用骁悉750mg口服一次,术中及术后采用甲基强的松龙1000mg/d冲击,d3起改为强的松80mg/d口服,并每日减量10mg/d至20mg/d维持,术后d3口服骁悉750mg/d,一个月后11例改为硫唑嘌呤50mg/d。术后d3SCr降至265μmol/L以下者,则按7mg/kg/d)剂量予以环孢霉素(CSA)口服,同时给予恬尔心60mg/d口服,以后按CSA血药浓度调整剂量。

  四、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均用甲基强的松龙以8mg/kg/d)剂量冲击5d,后改为强的松80mg/d口服,并每日减量10mg/d至20mg/d维持,原免疫抑制剂基本保持不变。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每日加用丹参30ml加入5%葡萄糖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治疗,总疗程为14d。丹参制剂来自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含量为15mg/10ml。

  五、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的比较
  治疗后d14检测生化指标并与治疗前相应指标比较,SCr、BUN、尿蛋白(Upr)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SCr、BUN、CCr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或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比较.png

  (2)两组其他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水平均降低较显著,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丹参治疗组治疗后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酶(NAGase)的活性和D-二聚体(D-D)水平明显低于治疗以前(P<0.01或P<0.05),而且二者治疗后的指标值丹参组也较对照组低,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

表2 两组其他监测指标比较.png

  (3)疗效比较
  两组间疗效比较,治疗组中有效病例为36例,有效率为90.0%(36/40),对照组有效病例为29 例,有效率为70.7%(39/41)。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六、讨论
  急性移植肾排斥反应是同种移植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多发生在移植后1周至3个月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少尿或无尿、尿素氮升高、肾功能急剧减退等。免疫学多以细胞性排斥为主,但部分为急性血管排斥反应,也称急性体液排斥反应(acute humoral rejection)。
  在急性血管排斥反应中,受损伤的组织主要为移植物血管,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血管炎症及栓塞;血管内纤维蛋白的沉积和血小板的聚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血管壁内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其发生机制可能是①体液免疫应答:受者产生针对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的IgG 类抗体,通过激活补体而导致细胞损伤;②细胞免疫应答:移植物内皮细胞表面的同种抗原激活T细胞。CD4+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活化炎症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可直接杀伤靶细胞,造成移植物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性排斥在急性排斥反应中所占比例较小,但难于诊断,疗效不好。
  本研究观察到,D-D作为纤维蛋白单体最简单降解产物,在血管性排斥中是增高的,提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其影响肾内微循环变化,有导致肾内微血栓形成的可能。NAGase是肾小管溶酶体酶,其活性增加反映出肾实质损伤。丹参治疗后能显著减少二者的滴度,其机制与其调节毛细血管张力、改善血液流变性、影响纤溶活性、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度、抑制一氧化氮及过氧化物的过度表达、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移植肾功能等机制相关。同时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滴度也有不同程度升高,表明合并有血管炎。但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无明显区别,提示非丹参影响。有体外试验观察到丹参对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这也可能是丹参减轻移植肾功能损害的机制之一。
  研究者认为,在治疗移植肾急性排斥时,除了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及使用生物制剂等外,应及时应用丹参注射液,促进移植肾肾脏功能的恢复。同时,早期D-D和血清ANCA及NAGase同步检测对判断肾脏疾病高凝状态,提高对肾移植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本文摘自《丹参在肾移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治疗中的应用》,仅供学习交流,完整准确内容请查阅原文。
原文作者:伍锟、张金彦、朱利军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移植血液净化中心
原文来源:《医学临床研究》 2003年8月 第20卷第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4-11-28 11:15 , Processed in 0.0317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