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41|回复: 0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疗进展(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4 1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天津

五、治疗

肥厚型心肌病目前仍无根治方法,但多数患者可以有一个与正常人相同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严重并发症可以用药物和仪器控制(ICD)。干细胞、转基因,目前在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中无地位。治疗目的:改善心功能,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

1.内科治疗,缓解症状:(1)β受体阻滞剂:20余种制剂,减慢心率,降低收缩力,改善舒张期心室充盈,降低需氧,减低运动激发的梗阻程度。副作用:疲劳,头痛,噩梦,阳痿,其副作用停药可逆转。临床已经用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普奈洛尔,阿替洛尔,纳多洛尔,美托洛尔。(2)维拉帕米:最大量480 mg/d,多用缓释制剂,可用于合并哮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减弱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室充盈,缓解心肌缺血。副作用:便秘,脱发。有报道,呼吸困难,夜间阵发呼吸困难患者,服用维拉帕米可引起猝死。因维拉帕米可导致肺动脉压升高,流出道梗阻加重,可能与维拉帕米的扩血管作用有关。维拉帕米禁忌证:休息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梗阻型心肌病不用);症状严重(有引起猝死的报道);婴幼儿(有引起猝死的报道);有肺动脉高压。其他具有扩血管作用的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等,应避免应用,地尔硫覃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经验不多。(3)二异丙吡胺:是I A类抗心律失常药,有副性变力作用。用于左室流出道梗阻,但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无效的患者。二异丙吡胺是目前临床最强的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差的药物。1982年用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100~200mg/次,日3次,减轻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引起的左室流出道梗阻及休息时流出道梗阻。副作用:抗胆碱作用导致的口干、眼干、消化不良、排尿困难,QT延长。由于二异丙吡胺可加速房室结传导,心房颤动时可引起心室率加快,存在心房颤动的患者使用二异丙吡胺要加β受体阻滞剂,防止室率过快。非梗阻型心肌病使用二异丙吡胺会减少心输出量,使症状加重。

索他洛尔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经验有限。

配伍禁忌:二异丙吡胺+乙胺碘呋酮;二异丙吡胺+索他洛尔;奎尼丁+异搏定;奎尼丁+普卡酰胺。周围血管扩张剂,增加流出道梗阻,硝酸甘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禁用于有流出道梗阻(休息或运动诱发)的患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乙胺碘呋酮应小于400 mg/d。利尿剂:脱水加重梗阻症状及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失常,一般不用。洋地黄类通常禁忌。

2.难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1)手术(Morrow手术):欧美约3000例梗阻型患者接受Morrow手术,随访40年的结果证明,95%以上接受手术的梗阻型病例效果良好。虽不是根治方法,但目前专家共识—-手术为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金标准。在有经验的医院,有经验的心外科医生手术死亡率<1%,手术后能获得立即、永久的临床症状改善、左室流出道压力差下降、运动应激反应改善,手术组患者基本与正常人群寿命相同,好于目前任何其他梗阻的治疗方法。若患者存在冠心病,可同时进行冠状动脉搭桥,但手术风险增加。手术指征:①左室流出道压力差(休息或激发)≥50 mm Hg;室间隔厚度)18 mm;无症状患者只有休息压力差>75~100 mm Hg,才考虑手术。②临床症状重,如劳力性呼吸困难,经内科治疗无改善。目前主张手术范围应在Morrow手术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从主动脉根瓣部到二尖瓣叶远端边缘3~4 cm扩大达到7~8 cm,切下室间隔上部心肌5~10 g。若存在二尖瓣结构异常,可以同时进行修补或换瓣。二尖瓣膜异常(瓣叶黏液水肿)需换瓣,乳头肌增大需要部分切除。二尖瓣叶畸形,可同时进行二尖瓣成形术。乳头肌异常,造成肌性心室中腔梗阻,切除范围适当放宽。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的患者,疗效欠佳。老人,症状重,存在肺动脉高压,手术风险大9。(2)置人体内除颤起搏器(ICD):有一项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建议装ICD,可以改变预后,挽救生命,是近年来肥厚型心肌病治疗的重大进展之一。(3)酒精消融:适应证与Morrow手术相同。通过冠状动脉前降支的间隔支(供应室间隔上部血),注人2ml(1~3 ml)无水乙醇,近年倾向尽可能用少量乙醇,造成人为的局部梗死与瘢痕,从而使流出道加宽。尽管此种方法创伤小,容易被患者及医生接受,目前世界上至少有30 000例患者接受此种治疗,大有取代手术的趋势,但消融仅有6年的经验,争议比较大。临床关注的问题仍无满意答案:①酒精消融死亡率比手术略高。②消融留下永久性瘢痕,远期能否增加心律失常并发症尚无定论,而手术切除则无瘢痕。③消融不能同时纠正并存的冠状动脉及二尖瓣叶、乳头肌结抟异常。因此很多专家建议酒精消融仅适合于:①老年(>65岁)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且存在增加手术危险的因素。②患者不想手术。(4)起搏:指征:①窦房结功能障碍。②心脏传导阻滞。90年代开始,大量使用双腔起搏治疗有严重症状的肥厚型心肌病。但严格病例对照研究证明,所报道的“症状缓解”是“安慰剂”效应,而不是真正改变疾病状态。流出道压力差有一定程度降低,特别>65岁者。合并冠心病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窦房结功能差或心室不同步,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双腔起搏可能会改善美艳状,提高生活质量。至少装双腔起搏器后,不用担心药物引起的心动过缓,能够放心积极用药。(5)晚期肥厚型心肌病一-心脏移植:2%~3%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广泛心肌缺血、瘢痕,导致心力衰竭,劳力性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药物与以上治疗均不能控制疾病的进展。心腔进行性扩大。心室壁变薄。这些晚期患者,应与心脏移植中心联系,准备心脏移植。

3.肥厚型心肌病生活与工作:(1)运动:1/3年轻运动员猝死是由于心肌病8。诊断为心肌病的青年人,建议不参加竞争性运动,特别是能使心率突然增加的运动,如举重、鞍马、单或双杠等爆发力运动和加减速很快的运动;环境气候不好,如冷、热、潮湿等亦不建议运动;建议不参加为“上新台阶”的目标而进行的训练;不参加时间长、运动量大的运动:下列项目:0,1为不主张做的运动;2,3为中等危险,参加与否要个体化分析;4,5为可以做。①高强度运动:篮球全场,0;半场:0。健美,1。体操,2。板球,0。攀岩,1。跑,0。滑雪(下山),2。越野,2。足球,0。网球,0。橄榄球,1。风力帆板,1。②中强度运动:垒球,2。骑车,4。旅行,4。骑摩托车,3。慢跑,3。漂流,3。帆板,2。游泳,5。踏车,5。举重,1。③低强度运动:保龄球,5。高尔夫,5。骑马,3。戴水肺潜水,0。溜冰,5。使用水下呼吸管潜水,5。投掷类(田赛)运动,4。急走,51011。(2)酒:禁酒,特别是有流出道梗阻(包括运动后梗阻),因饮酒,即使量很少,也会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加重梗阻。啤酒、葡萄酒尚可。(3)为提高性功能,使用柠檬酸西地那非(商品名:伟哥)、瓦地那非、他达那非(商品名:希爱力)等,这些药物扩张动静脉,加重左室流出道梗阻,应避免使用。(4)急性出血、失液,如腹泻呕吐、利尿、在热环境站立太久、洗浴水太热、洗桑拿、气候环境太冷太热等,会使血容量减少,加重左室流出道梗阻,应尽量避免。(5)怀孕:理论上父母的肥厚型心肌病有50%概率会遗传给子女,但具体到一个家庭,概率难以预测。即使子女遗传到该病,父母与受累子女的病情可以差异很大。父母症状轻或无症状,受累子女可能很重,或相反。若这一家系的基因突变已找到,生殖中心可与分子遗传科配合,通过试管婴儿方法,确定胚胎是否携带突变基因,决定取舍。这是患者及家庭的选择。(6)分娩:多数肥厚型心肌病妇女可以耐受怀孕,且安全,阴道生产不增加危险。但症状重,有严重心律失常者除外。分娩时最好有心脏科医生在场,出现症状及时处理。必要时剖腹产12。分娩时尽量不用硬膜外麻醉,特别有流出道梗阻者,麻醉引起明显血压下降,加重梗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可透过胎盘,理论上可影响胎儿,但尚很少直接证据证实其影响胎儿。在怀孕第一个3个月期,应尽量不用药物,鼓励怀孕的患者早与心脏科及产科医生讨论。剖腹产麻醉:注意防止血压突然下降。硬膜外麻醉,导致血管扩张,流出道梗阻加重13。(7)驾车:有昏厥症状,严重心律失常,应在症状完全控制后才可以驾驶。但可申请残疾停车证(医生签字)。ICD装后头6个月不要开车。商业驾驶:若超声确诊肥厚型心肌病,不论有无症状,医生应建议不能从事商业驾驶,即出租车司机、公共汽车司机、飞行员、轮船船员职业。(8)口腔科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流出道梗阻患者,任何口腔科操作前(包括洗牙),均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9)随访:即使病情稳定,无新并发症,也要每年看一次门诊。问病史,体检,超声心动图,心电图,Halter监测。家庭中如一人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鼓励家庭成员去做心电图,超声(二维加多普勒)检查,包括个人史,家族史,体检。家族成员筛查随访:小于12岁,有下列情形应予筛查:①肥厚型心肌病早发猝死家族史及合并其他恶性并发症;②欲参与竞争性,强体力的运动项目或欲成为运动员;③有症状;④有左室肥厚的征象。12~21岁,每12~18个月1次,直到超声出现异常。年龄大于21岁,需每年随访1次,因为有的患者有晚发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中年以后才发病。

六、肥厚型心肌病未来研究方向

1.因为目前找到的基因突变只能解释50%~70%的肥厚型心肌病,尚有30%~50%突变基因未找到,寻找新的致病基因仍是我们对抗肥厚型心肌病战役的攻坚战。

2.通过建立基因突变的动物模型,剖析突变基因如何致心肌肥厚,通过什么信号传导通路,有哪些修饰基因,环境因素起什么重要影响,以便找出阻止疾病发展的关键靶点。

3.通过大规模患者注册登记(多中心联合研究),比较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确定是否存在恶性突变,早期识别高危患者,进行有效预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5-4-19 10:39 , Processed in 0.0244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