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4|回复: 0

[经验] 肾移植长期存活500例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2 16: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青岛
肾移植长期存活500例分析
作者:宋广来 巢志复 何小舟 许贤林 徐仁芳 车文骏 经浩 解斯杰 王建平 庄乾锋
来源:《江苏医药》 2014年1月 第40卷第2期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最好方法,移植后长期存活是医患的奋斗目标。我院从1986年~2001年进行尸体供肾移植1080例。其中580例来自港、澳、台同胞及日本、亚太地区患者,500例为国内大陆同胞。为研究肾移植后长期存活,将国内500例肾移植后存活10年以上的235例随访总结,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群体反应性抗体测定(PRA)
    235例PRA均<10%;淋巴毒试验(CDC)均<10%;HLA-A-B-DR相配在开始阶段做的较少,并没有经验,所以没有作为移植参考指标。

    二、受者
    235例年龄在20~40岁之间,男性190例,女性45例。病因:234例为慢性肾炎尿毒症,1例为独肾透明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前血液透析233例,腹膜透析2例。肾移植后立即来尿210例,延迟来尿(7d后来尿)25例,用血液透析过渡。

    三、供者
    年龄在20~44岁之间,全部为男性,供肾冷缺血时间在10h内为205例,10h以上者为30例。

    四、配型
    500例中血型不同(O型给A型、B型、AB型者及A型、B型给AB型)的30例,无一例肾存活超过10年以上。存活10年以上的235例均为A、B、O血型相同。

    五、免疫抑制药物应用
    早期移植全部应用老三联环孢素(CsA)、硫唑嘌呤、泼尼松。后阶段改用新三联CsA、霉酚酸酯(MMF)、泼尼松。

结果


    500例肾移植患者中,肾功能存活10年以上235例,存活率为47%。存活的235例肾功能正常者140例,占存活病例中63.8%,95例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有6例男性结婚后,女方已生育,婴儿发育正常,无畸变发现。

讨论


    一、组织配型是肾移植存活的关键

    肾移植组织配型对肾移植长期存活十分重要。目前有四种配型方法,即ABO血型系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PRA、CDC试验。本组500例肾移植中有30例为不同血型移植,无一例肾功能存活超过10年以上,这可能与血型不同、长期相容性差有关,提示肾移植时选用相同的血型为好。

    HLA配型:HLA是调节人体免疫反应和异体移植排异作用的一组基因。HLA的相容性程度是CsA时代影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HLA-A-B-DR中以HLA-DR最为重要,临床研究证实,按HLA定义反应进行组织配型,选择供受者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效果,适合于我国的尸体肾移植的临床应用。

    PRA检测:PRA检测能帮助临床医生系统的了解受者体内的抗体水平,并及时有效的选择器官和决定移植时机,可降低术后超级排斥反应和急性排斥反应(AR)的发生率,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根据PRA水平的高低可分为未致敏(0~)、轻度致敏(11%~)、中度致敏(21%~)、高度致敏(>40%)。一般来讲,未致敏及轻度致敏可接受肾移植。本组存活10年以上的PRA检测均<10%,轻度致敏者无一例肾功能存活超过10年以上。

    CDC试验:根据淋巴细胞死亡数量百分比判断定义配型结果,临床上将死细胞在0~为极轻度致敏,11%~为轻度致敏,21%~为中度致敏,41%~为高度致敏,>80%为超高度致敏。235例存活在10年以上者CDC均为极轻度致敏。

    二、供受者年龄与移植肾存活关系

    本组235例肾存活10年以上的肾移植受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供者年龄在20~40岁之间,年龄较轻供者移植后效果较好。美国组织器官分配联合网(UNOS)报道尸体肾移植18~30岁供体肾移植的预后最好,50~60岁的供体肾移植3年存活率比前者低12.2%,65岁以上供体肾更低。老年供肾存活低主要是肾单位数量减少而诱发排斥反应,高血压、冷缺血、肾毒性药物又可使肾单位进一步减少,移植肾代偿潜力不大。所以在可能情况下,尽可能选用年轻者供肾。

    三、肾移植1年内平稳过渡是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肾移植后AR及感染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AR是临床上常见的排斥反应,约60%的肾移植受者在第1年都会经历1次至数次AR。AR常发生在术后1周至6个月,术后2周AR发生率最高。如能选择合适的免疫抑制剂可以避免或减少AR发生。临床实践证实,选用新三联抗排斥药及移植时选用Simulect或Zenapax强效的肾毒性小的免疫抑制剂最为理想。这种高效的抗CD25抗体不但可以有效的预防排斥发生,还可以减少过去应用的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CD3单克隆抗体(ATG/ALG/OKT3)所造成的感染危险性。AR一旦发生必须及时有效抗排,使肾功能迅速逆转,对人/肾长期存活有重要意义。有报道发生1次AR,可使移植肾半衰期从12.5年减少到6.6年。AR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用甲基强的松龙5~10mg/kg/d冲击,连续冲击3~5d,但1周内总量不能超过3g,以免发生感染,同时应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如经抗排后2~3周无效,可应用抗淋巴细胞抗体治疗,逆转率可达85%以上,移植肾可长期存活。AR逆转的成功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处理,AR在1周内处理大部能逆转,超过2周逆转困难或造成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后1年内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肺部感染是常见的部位,肾移植1年内有70%的患者发生1次以上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感染。

    四、肾功能恢复与人/肾长期存活的关系

    肾功能恢复分为立即恢复、缓慢恢复及延迟恢复。本组235例中,有12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人/肾存活超过10年以上,其中1例移植肾4个月来尿,靠血透维持,现已存活13年,肾功能良好。说明单纯的DGF只要来尿后恢复平稳,不影响长期存活。肾移植后无尿原因很多,使移植肾发生肾小管坏死损害。根据肾小管坏死损害程度不同,移植后出现短期和长期无尿,甚至少数患者来尿后又反复出现少尿及无尿,常误诊为AR,错误的加大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及激素冲击治疗,导致严重感染,甚至引起死亡。我们采用彩色B超定期监测DGF移植肾的血流情况,临床上将移植肾动脉分为四级,0级表示肾动脉灌注正常,Ⅰ级表示肾皮质末梢血流灌注不良,Ⅱ级表示肾灌注血流减少,Ⅲ级表示肾灌注血流缺乏。DGF肾血流为0级或Ⅰ级,同时肾内动脉指数在正常范围内(正常为0.51~0.73)。AR肾血流为Ⅱ级及Ⅲ级,肾内动脉指数高于正常。我们遵循了这一原则,对移植肾DGF诊断从未发生失误,一旦确诊DGF,立刻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及透析过渡。

    五、肾移植后营养管理是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肾移植成功后,营养管理十分重要,对患者的长期存活至关重要,特别是肾移植后稳定期的营养管理。对这类患者,必须经常锻炼和注意生活习惯。肾移植后长期饮食的原则:(1)适量的优质蛋白。(2)饮水量以保证每日尿量在2000ml左右及每天体重平衡为宜。(3)需低盐饮食,每天不超过3g。(4)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蛋白质1.0~1.2g/kg,以动物蛋白为主。(5)糖及脂肪的摄入需控制,防止诱发糖尿病及心脑血管意外。在肾功能存活10年以上的患者中,基本上能自觉遵守上述饮食要求,还主动禁烟戒酒,定期洗浴泡水、出汗,促进血液循环。

    六、肾移植后阶段处理是人/肾长期存活的关键

    肾移植后阶段处理指肾移植后5年以上,由于免疫抑制剂应用,特别是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和激素长期应用,若饮食又不受限制,常引起“三高”症及蛋白尿。文献报道,长期应用CNI及激素5年以上者有30%~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5%~80%,高血脂为50%。Sancho等对337例患者的研究发现尿蛋白>0.5g/d,移植肾5年存活率仅69%,而蛋白尿阴性者5年移植肾的存活率93%。一旦怀疑慢性排斥(CR),首要的是动员患者进行肾活检,排除药物肾毒性、移植肾肾病。CR是后阶段移植肾丧失功能的主要原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R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物(ARB)、钙离子拮抗药可控制高血压,改善肾移植血流动力学,降低蛋白尿,对改善移植肾长期存活具有重要作用。雷公藤可减少排斥反应,可降低移植肾蛋白尿。

    目前我国肾移植的存活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1年人/肾存活率为96.6%/93.0%,5年为87.5%/82.0%,10年存活近2万余例,其中有2例已存活33年。国内外的10年存活率报道不多,文献中提到约40%左右,本组的10年以上的存活率为47%。在肾移植治疗中,除了国际上有统一的免疫抑制药物外,我国还有独特的中医中药,雷公藤总苷、川芎、冬虫夏草也已临床使用,帮助攻关也初见成效。从整体水平上看,我国的器官移植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还需深入研究,为提高肾移植长期存活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5-4-7 22:29 , Processed in 0.0241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