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服饰ffice ffice" />
水娃(同行之女)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服饰文化历史的大国。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和风尚的改变,服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不论是在代表统治阶级的官服中,还是在活跃于民间的日常和节庆服饰中,我们始终能看到红色元素渗透其中。
一、等级森严的官职主要服色之一
在构成服装的诸多要素中,服装色彩最具有视觉冲击力。“服装色彩与其他几个要素(面料、款式造型、制作工艺)相比,处于首要位置”①。 对色彩的感受出于本性,但在中国古代社会,色彩却具有等级差别。服色常常作为身份的一个外在标记,在礼仪制度中传达出人们的尊卑观。不同服色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地位和权力,颜色的使用也就增添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内容。统治阶级把服饰作为礼的范畴,将服饰的功能除了保暖蔽体外,还上升到了政治的地位。使服饰成了“严内外,别等威”的工具。
其中,“赤 ”是古人心目中的正色,自炎帝以来形成了尚赤之风,“赤”色也就被赋予了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因此,“赤”色便自然而然地与王侯显贵、朝廷京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古时代以朱赤为高官之服色,与此一脉相承。朱赤之色在古人服色中地位如此之高,除了因为是正色外,还与中华民族的红血崇拜、火崇拜、日崇拜等自然崇拜相关。
不过,在中国古代王朝演进的过程中,统治阶级的身份色也在不断地演变。“周以象征“火德”的赤作为王朝的颜色; 秦王灭周后,选定象征“水德”的黑为代表秦王朝的颜色;汉朝克秦后,以象征“土德”的黄色为王朝的颜色。因为黄色位于五色中间,成为天下统一的象征,在唐代正式被规定为皇帝的身份色”②。虽然地位低于黄色,但是红色也曾是象征高级官吏的身份的颜色,禁止平民使用的。
从唐代确立的“品色衣”制度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红色的正统地位。“品色衣”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朝时期,《周书·宣帝纪》载“大象二年招天台的侍卫之官,皆着五色及红、紫、绿衣,以杂色为缘,名曰品色衣,有大事与公服间服之”。这种按服色标明官品等级的制度在唐代官服定制中正式确定下来,“ 大抵以紫、绯、绿、青四色为定官品之高卑者,实始于隋唐”。从此,这种官服分颜色以表明等级地位的制度开始了。在以后历代中,不同色彩所代表的官职品级的具体定制屡有调整,但各种色彩所象征的等级尊卑的序列却基本未变。因而可以说“以服色辨官品,是中国古代官服制度中最具政治色彩的重大特征”③。唐朝的“品色衣”制度具体为“规定官员三品以上者衣紫,四五品衣绯,六七品衣绿,八九品衣青“。没有紫色或者红色官服的官员是不够资格入宫的。甚至也许由此便有了用大红大紫来形容人飞黄腾达,富贵得意的状态。
紫色看起来是比红色更加地位尊贵的颜色,可其实紫色是一个由卑到尊的服色,是在后来才超越了红色。孔子认为在朱和紫两色中,“朱”是正色,“紫”是间色,虽然好看但不能以邪乱正取代“朱”的地位,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可见,红色在古人心目中的高贵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