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布衣者

[网友原创] 在生命尽头灿烂(连载)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4 22: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布衣者 发表于 2014-2-21 08:35
我的堂兄名叫华
      如何安排83岁老父的晚年,是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家的重点议题之一。他断断续续在深圳住 ...


     很欣赏华的生活方式。一条小船,悠然自得,无拘无束。只可惜...

点评

那曾是我的理想啊!我的生活态度多少受到了他的一些影响。谢谢您的关注!  发表于 2014-2-24 23: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07: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深圳
我的读书生涯•小学
      随着身体零部件磨损老化,记忆力日渐衰退。尤其是经过大修,更换了核心部件,好比电脑内存不足了,许多东西没法存储。拿着钥匙找钥匙的事时有发生,还常常想不起早餐吃过没有?每周都有一两次,下班的时候找不着车,要去问保安:“请问007UK停在哪里?”我的FK和骁悉分置三处:家中、车上和口袋里,保证既使人弄丢了,药随时都在!
      我的超强的记忆力哪儿去了?隔着50年,我还能一字不差地背出1964年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人手足口耳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上中下大小多少丈尺寸元角分马牛羊鸟虫鱼木头竹子禾苗青草…第三十一课扫雪下了一场大雪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子上也白了太阳出来了照在雪上亮得很小朋友很早就起床了他们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
      学完《扫雪》,春节就快到了。和大多数小伙伴们不同,我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学校啊!哪怕只是放一个寒假。
      关于我对读书的热爱,如果我是领袖级人物,有几个段落将永载革命史册:
      •小学二三年级时,有一天父亲给我两块钱,嘱我上街买油、盐,我进新华书店全买了连环画,把油盐的事忘了,遭父亲追打。追至队禾场,我在地上大大地写上他的名字,在名字上打个叉,又在名字前面冠以"打倒"二字。那时刘少奇刚被打倒,活学活用,一时传为笑谈。那次事件结局完美,我到书店哭哭啼啼把书退了,来回路上,几本书已被我读完,记得有一本《雁翎游击队》。
      •没书可读的饥渴,和没饭吃一样难受。见到地上有一张书纸,我会捡起来读。许多许多次,我看完一面,翻过来看另一面--那是人家揩过屁股的纸。
      •很多个秋冬的夜晚,母亲剥着棉桃,或者纺纱,我就着煤油灯看杂书,直至深夜,趴在小桌子上睡去,母亲把我抱上床,又继续她的劳作。更冷的时候,有一天,我钻到被窝里看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乡村的老宅不严实,有风灌进屋子,蚊帐飘起来,被油灯点着,幸好父亲还没睡,否则将酿成大祸。这之后,我就失去了缩进被子里看书的权利。
       •蹲毛坑,是读书看杂志的最佳时机,以至于形成了条件反射,不看书就便不出来(拉肚子除外)。导致我年纪轻轻就得了痔疮,如今还时常发作。我现在的住所,两个洗手间都装有简易书架。有些书适合蹲大号时看,有的书适合睡前看,有催眠作用。
      家训哥长我两岁。他读过的语文书弃在西厢房的竹篮里,我全读了。等于二三年级时,我修完了四五年级的语文课。陈姑爹读过十年长学,他的书吊在堂屋的梁上,见我爱读书,就一本一本地抽出来给我看,有《三字经》、《千字文》及算学,还有传播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善"书,都是刻本,繁体,我边看边猜,能蒙个八九不离十。
     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因为缺少,所以珍贵,所以珍爱,书也一样。
     互联网时代,人们再也不会为无书可读发愁。恰恰相反,前所未有的传播方式和由此带来的海量信息,充塞了我们的感官和大脑。知识、信息是搜索来的;经验和感悟,不需要生命的体验。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好像不是吸天地灵气食五谷杂粮得来的,直接滴注--我想起躺在病床上,医生大袋大袋给我吊一种乳白色的静脉营养液--那里面是大量的资讯、哲理和心灵鸡汤。这种时候,世界一定病得不轻!
      女儿生日,或者圣诞节,我会给她买很多书,她似乎对电视和手机更感兴趣。出门旅行,有多少人把书放入行囊?机舱中,车厢里,饭桌上,人人都在使用电子终端产品。还有谁在读诗,读狄更斯和马尔克斯,读培根和里尔克,哪怕是读一读《狼图腾》啊!还有我走到哪儿都带着的《瓦尔登湖》:"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树林里…"如今,你们还读它吗?
      读书,不是获取知识那么简单。它是一种习惯,一种状态,一种存在方式。资讯是短命的,明天就成了一滩垃圾。没有思想的骨架、精神的脉络、情感的血液,人就会成为行尸走肉。一位名叫鲍尔莱因的美国人给出了他的结论:我们正在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2014/2/24 待续)
      

点评

谢谢香山红叶妹妹的认同。物资短缺的时代,书也短缺,农村孩子大多一样啊!  发表于 2014-2-26 15:51
这段写的也好,很认同!!  发表于 2014-2-26 15:14
[color=Navy读书,不是获取知识那么简单。它是一种习惯,一种状态,一种存在方式。资讯是短命的,明天就成了一滩垃圾。没有思想的骨架、精神的脉络、情感的血液,人就会成为行尸走肉。一位名叫鲍尔莱因的美国人给出   发表于 2014-2-26 15:13
都要翻来覆去的读半天。  发表于 2014-2-26 15:13
见到地上有一张书纸,我会捡起来读。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因为缺少,所以珍贵,所以珍爱,书也一样。 我先生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小村,那时候条件不好。也常常听他说拾到一张纸[/co...  发表于 2014-2-26 15: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5 10: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青岛
蹲茅坑读书看报,一代伟人也是这么做的,这是伟人之习略同哦。{:soso_e100:} 建议:把洗手间的架子放上除书报以外的杂物,专心做那事。

点评

习惯是不好的,中医特别讲究专心“做那事”。我已经改了不少了。谢谢大光版主的交流!  发表于 2014-2-25 1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5 10: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洛阳
见到地上有一张书纸,我会捡起来读。许多许多次,我看完一面,翻过来看另一面--那是人家揩过屁股的纸。——人在囧途{:soso_e128:}

点评

心酸也欣慰。谢谢夏花版主的关注!  发表于 2014-2-25 1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5 14: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
“读书,不是获取知识那么简单。它是一种习惯,一种状态,一种存在方式。资讯是短命的,明天就成了一滩垃圾。没有思想的骨架、精神的脉络、情感的血液,人就会成为行尸走肉。一位名叫鲍尔莱因的美国人给出了他的结论:我们正在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 关于这一点,我正为国家的未来担心呢!  那些自称是“未来”的人,不看书,不写字,一天到晚就是玩手机,玩电脑。真不知要把“未来”玩成什么样子了!  唉!  {:soso_e154:}

点评

谢谢老哥,看来我们有相同的忧虑,我得把您引为知己的。  发表于 2014-2-25 14: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5 18: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
本帖最后由 田野 于 2014-2-25 18:26 编辑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人手足,口耳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上中下,大小多少,丈尺寸,元角分,马牛羊,鸟虫鱼,木头、竹子、禾苗、青草…第三十一课扫雪下了一场大雪,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子上也白了,太阳出来了,照在雪上亮得很,小朋友很早就起床了,他们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
哈哈!好亲切哦!我小学一年级也是学的这个课文!老乡的记忆力真好,还能记这么多!

点评

老乡好!看来我们年龄也该不多。我能背整本书的,现在记忆差得一塌糊涂。  发表于 2014-2-25 18: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06: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深圳
我的求学生涯•中学
      在褚氏族谱里,我找不到家学渊源,也不闻门第书香。祖父早殁,慈母文盲,父亲幼时读过两年私塾,及我长成,早已还给先生了。我为什么酷爱读书呢?这得感谢小宁、北京等强权势力的欺压。他们强强联手,形成小小黑社会性质组织,打击排挤我。上学途中,他们钻进豌豆地里赌博,把课本撕了折成撇撇做赌注,我也可以呀!但他们不与我玩,我只得老老实实去上学。结果一骑绝尘,把他们远远地抛在身后。待我初中毕业,北京还在小学五年级原地踏步。
      伯父到公社开会,得了一个笔记本,内中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插图和朗诵词,我直接就把朗诵词吸收进我的作文:"黑暗的旧中国,天是黑沉沉的天,地是黑沉沉的地。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哪…"那时候资讯不发达,老师又没有看过《东方红》的电影,惊喜得不行,在讲台上摇头晃脑地念范文。他哪里知道,我只是把天和地颠倒一下。我以后喜欢写点东西,信心的源头大概就在这儿吧?
      马口中学距家4里多地,我总是很早就去了学校。有一年春天的某个早晨,无论母亲怎么叫唤,我就是不肯起床。待父母都上工了,我才慌乱地洗了内裤,匆忙赶住学校。我相信青春是有个起点的。那时我正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关于人生理想的段落我没有记牢,但我牢牢记住了另外的句子:"青春,无限美丽的青春啊!当情欲还很模糊,只是从急速的心跳中隐约感到的时候;当无意间触及女友胸脯的手像受惊一样颤抖而赶快躲开的时候…"我有了一个偶像--解放军某部风雷剧团饰演李铁梅的演员,我在胜利大队看了她演的《红灯记》,第二天又跑去葵花大队,第三天到了旭光大队,第四天就不知她的去向了。她不会知道有个小小少年,连续几天直到散场,他是最后一个离开。这个情节其实有很多哲学的意味。
      我的高中好像没怎么上课。只记得反潮流的黄帅,交白卷的张铁生,还有个老师叫李庆霖。后来我被编入"学农班",直接就去谢仁大队学育种。那儿有几个女知青,其中有个杨敏,分外美丽。队里安排我们住知青点,也不考虑我们正在发育身体。两间房用麻杆隔开,隔不严实,又适逢初夏时节…那是多么生动的回忆啊!4年之后我上了大学,还去湖北财经学院找过杨敏姐,后来就再也没见过她,据说她毕业后分到财政部了。
      我一直不知道我是被当作大队的后备干部培养的。浩兄当班上的团支部书记,知道些内情:我以烈士后代的后代的身分,被选拔进"学农班"重点培养。但我那时正在与勃发的青春博斗,不明白组织的信任。自那以后,组织就再也没有信任过我。
      1974年1月,癸丑除夕日,我去胜利大队同学家里拿长篇小说《平原枪声》。那个冬天不算冷,返回途中,我坐在一道高高的河岸上看书,和马英一起抗日,聚精会神,直到夕阳缓缓滑落,晚风渐寒,夜幕垂临,我已经看不清字迹了,才记起今夕除夕,急急忙忙往家赶,而家人正分了几路寻我…
      今年春节回故乡,见到我高中的语文教师王东园,他现在开着一间榨坊,给人榨油,生意还不错。他说:"那时候我就爱听你读《石钟山记》…"我随口就开始背课文:"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江西湖口距深圳不算远,生前应该去看看的。(2014/2/25 待续)

点评

当时的李铁梅,萌动了多少少年。。时代的产物。。  发表于 2014-2-28 17:13
确确实实!一看您也是个爱书的人。谢谢大光关注!  发表于 2014-2-26 10:29
嚯!真的爱书如命!  发表于 2014-2-26 08: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6 10: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布衣者 发表于 2014-2-26 06:55
我的求学生涯•中学
      在褚氏族谱里,我找不到家学渊源,也不闻门第书香。祖父早殁,慈母文盲, ...

"黑暗的旧中国,天是黑沉沉的天,地是黑沉沉的地。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哪…"那时是政治宣传,现在是商业宣传都是让你养成思维习惯的条件反射.上初中的某一天突然"开悟了",原来旧社会也有晴天啊!

点评

您开悟得比我早,我是上大学才醒悟。我会以此为题写一篇,谢谢小贝兄弟的提示。  发表于 2014-2-26 10: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6 10: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老同学的故事,也勾起我对少年读书生活的记忆。当时真是嗜书如命,只要有字的纸片,拿起就看。一次随母亲走亲戚,亲戚家用报纸糊墙,我看墙上的报纸,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亲戚不知其详问母亲:“儿子怎么了,怎么面壁如此之久?思过啊?”我记忆中,最享受的读书是在做知青的时候,冬天,太阳暖和,窝在稻草堆里,读的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那种感觉,怎一个惬意了得。后来读书、写书、教书成了我的职业,但再也找不到儿时读书的感觉。读书本应是一种审美,当读书成功利时,就变成一种人生的负担。龚自珍有云:“著书总为稻粱谋。”岂独著书,读书亦然。
石钟山真值得一看,我去过两次。石钟山耸立在鄱阳湖和长江的入口处。山顶视野开阔,鄱阳湖水汇入长江泾渭分明。有机会到武汉,我陪你去,自己开车只要三小时。

点评

看了宋兄的回复,忽然想流泪。到时我们一起去!  发表于 2014-2-26 10: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6 11: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人手足口耳目"
好记性啊!现在读来有着依依淅淅地记忆,哈哈,楼主确有天赋啊。
“我才慌乱地洗了内裤,《东方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灯记》、《平原枪声》、找过杨敏姐,”
哎呀,都像我的经历、、、、、、。

点评

同年代的人,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经历。能唤起战友们的一些记忆,我是高兴的,谢谢九九兄弟!  发表于 2014-2-26 12: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5-9-9 21:19 , Processed in 0.07739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