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方框弯刀

[网友原创] 乡农琐记 (慢慢交代)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08: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忻州
                              三  草说

     院角竖着半截电杆,起屋时的遗留问题。后来没人管了,因为不碍事,任其历史遗迹般立在那里。某日偶尔走近“历史”,嗯?发现一点小惊奇。电杆横断面,居然生长着几株小草。
    有时很瞧不起自己的狭小眼界,大好河山不去观览,经常看点野草闲花乡野人家什么的。像这破电杆或电杆上几株小草,哪入得了摄影大家的法眼?
   然而我会给自己找理由。庄子老人家都说:道在矢溺。大小便都寓含着至高无上的大道,小草又何尝不可为风景乎?所谓“大好河山”才配入“大片”的思维,或许才真正的狭窄而偏执。

    玩摄影,我没玩出档次。不过也略有心得。好作品,实在与角度密切相关。顺着拍,平常;逆着拍,很可能就出彩。站到A点拍,乱糟糟没看头;换到B点,没准就是佳作。
    世间事大体不过如此。换角度,腐朽化为神奇,小草堪比大树。当然反推也未尝不可。而这几株小草,就不寻常,就有故事。读不读的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小草这种东西,细推究可不简单。没人类以前,它已经在地球上开疆拓宇四处曼延。它们或许更有资格做地球的主人,起码绿化了环境,起码丰富了生态,起码不会对大自然形成威逼破坏的态势。
    后来出了一茬子人,这东西来得不善,简直是来向地球上存在着的所有生命物质开战。之于草类,更是践之拔之刈之铲之,方法可谓无所不用,手段可谓凶狠果决。效果如何?“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年一度,垅头塬上,青草依旧蓬蓬勃勃。

    世世代代打斗到现在,人类都搬出最先进最毒辣的化学除草武器。怎么样?成绩似乎有点,其实两败俱伤。伤人类自身的成份更大。土地板结,生态恶变,产一些歪果裂枣,怕也是毒素含量多多。
    小草无所谓,这边除那边长,今儿翦明日发。再严酷的环境再贫瘠的土壤,它也敢去扎根去抽枝,没几天就郁郁葱葱一大片,气死你人类没商量。
    不由会联想到“草民”。这个词国外是不是有?不晓得。我猜没有,它应该属华夏族的专利。因为华夏族的底层民众,才真正具备“草”性。不说历史,单看眼前,从三聚氰胺算起,诸如地沟油啦,毒大米啦,皮鞋胶囊啦……“草民”经受,不胜枚举,然而照样还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活蹦乱跳闹嚷嚷过的有滋有味。

    人草之战,依我观点,笑到最后的必定是小草。斗到某一天,一茬子人类灭掉了,小草还会更久远地生存于地球,慢慢把人类的那些宏伟建造分化掩埋。荒草丛中百年或千年前的所谓“遗迹”就是例证。
     电杆上长草,不仅仅是坚韧顽强,更重要的是小草在生命进化链环中的适应性。
    几粒细若微尘的草籽,被飞鸟飞虫的羽翅粘带飞行,飘落于这么个恶劣的局限且曝露的小空间,起码要经历几个月的风吹日晒,忽然在某个阳春清晨,怯怯地伸出它们游丝般细柔的根须,然后依赖几片枯叶上的浮尘,就可以健壮的生长壮大。这实在超出了我们对植物生存所必需条件的理解。

    人们赞美黄山松,感叹那种绝壁上虬枝劲拔的姿态。电杆上的小草,我看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才是“草”的精砷,这才是真正的对命远的抗争。离地三尺,没有土壤,没有水源,没有任何呵护,照样要领略日月精华,活出自己的草样。换你们高高在上的精英人类,几个做得到?


a1.jpg

a2.jpg

a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9 13: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深圳
方框思绪不设框,
弯刀点墨却成金。
常来听君话家常,
恰似精神好食粮。

点评

了然过奖,同乐而已。  发表于 2015-5-9 20: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9 16: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青岛
方框弯刀 发表于 2015-5-8 17:01
二  花语
   
    晨光泼洒,翠鸟啁啾。

牡丹花语

牡丹在故园,独处亦悠然。
知有亲人至,一夜乐开颜。
亲人会我意,移座近相谈。
休夸富贵种,亦能经苦寒。
金碧固然好,土灰本不嫌。
城里污染大,乡下样样鲜。
不必抱高节,饿死首阳山。
一墙与世隔,胜似桃花源。
清风吹明月,白云上蓝天。
坐看风云事,神游天地间。
花开花会谢,生死如画圈。
开时多努力,谢时只等闲。
君看杏花谢,青涩果将甜。
再看蒲公英,伞球待飞传。
人类寄于世,可同此循环?
亲人听我语,大笑如酒酣。
众花听我语,各各开得欢。
牡丹一得意,起舞更娇妍。

点评

大都是从楼主的文章里抄来的。  发表于 2015-5-10 17:23
实在是好诗,比我那堆文字好出一大截。  发表于 2015-5-9 20: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9 22: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
好一幅世外桃源景,赏景人的感叹抒情更让羡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6: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阳泉
本帖最后由 方框弯刀 于 2015-5-12 08:26 编辑

20150502_095838.jpg


          四  故乡的黄土地

     常挨老妈批评,因为坏毛病总不改正。
    毛病有历史渊源,养成于儿时。四五岁刚有点初级意识的年龄,我从巴蜀父母身边来到黄土地的姨妈家。“初级意识”很快意识到一些问题:比如这儿人们说话比较难懂,要打入他们内部,我得从新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系统;这儿山山水水也跟天府之国大不相同,居然世界之大,还有另外一番天地。
    语言好说,鹦鹉学舌,小孩子模仿能力强,几天下来,我就土头土脑土语土言得到乡亲们表扬认可。致于不同的很陌生的地形地貌,心里只希望它变得友好且能为我所用。这目标,成了时时诱惑我的一种乐趣。
    孩子的新鲜感,本是上天赐予人类的奇特程序。一旦触动,它就引你好奇,点击下一步,好奇就会引出探究。所以不怪我,我是按程序办事,让眼睛牵着自己到处乱走。

    起先估计只在姨妈家窑洞周边转悠,渐渐向外扩展。左邻右舍,窑上窑下,这岔道那小路,一点点扩大认知领域。村子不设防,范围又有限,很快就闯到村外。
    半个世纪前,村外的天地很野性。漫坡漫沟的庄稼植被透出几分神秘,而且小河边树林里,据说时不时还有危险动物出现。姨妈有担心,反复劝阻小朋友的向外发展运动。小朋友不服气,为什么不可以去?有大蟒蛇啊有大灰狼啊。有大蟒蛇大灰狼为什么不可以去?它们要吃人啊。你们天天去为什么没见吃掉?……理不清了。
    姨妈的吓唬反倒成了推动力。陌生地形之外又添加了大蟒蛇大灰狼。很凶吗?没有概念,想象不出。更好奇,更得去看看。有时拽着大人衣襟,有时也拉几个刚熟悉的同类,到田间地头,到河畔林里。记忆中,禾稼草木青纱帐就如深水池塘,人一钻进去马上淹没,没了影踪。生机勃勃的植被,遮掩出许多未知和猜想。再进一点,再再进一点,会撞到什么?偶尔遭遇个小野兔小山羊,扑楞楞惊人一跳,却又马上转换成小惊喜。惴惴得害怕着又期待着被吃掉一回的险恶体验从没出现。
    这就够了吧,一个孩子,给他个纯天然纯绿色的可以乱跑可以疯颠的偌大场所,实在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和启迪。故乡的黄土地,就这样把个城里来的乖小孩引逗坏了。

    古代文人雅士标榜自己喜好山水,有两个词:泉石膏肓,烟霞痼疾。爱山水爱成心梗塞,爱山水爱成肝硬化。说起来都是泪啊,别人不理解。
    我的病情没这么严重,初级发烧友,勉强可以列入神经不正常范畴。老妈的语录:不就山沟沟庄稼地,一趟又一趟,老大不小的人,不怕人笑活?
    其实真没什么好看。要是好看早做了风景区,早被权贵们圈起来收了门票。黄土地本来土里土气,又多是小沟小坎小丘小壑,平凡而贫瘠,没什么大特色。就算铺满庄稼,无非把黄底子刷一层绿漆,大模样就那样。偶尔去摆摆八字步亮亮相,钢筋水泥看多了换换眼界新鲜一下,那也罢了。一次又一次,有意思吗?还不止看,还举个相机比比划划。神经有问题。

    怎么说呢?人的口味人的眼光人的审美情趣,通常是没有道理。你喜欢这样,他看好那样,情人眼里出西施,拿铁炉火口圈当眼镜配得是人家自己眼窝。看山看水,对某种地域地貌的来电不来电,有许多难以理清的心理因素。
    沟壑纵横贫瘠闭塞的黄土地从观赏角度而言,肯定等而下之又等而下之。然而,走近它就走近了我的童年,走近它就重现了稚气而烂熳的岁月,走近它就想起曾经有过的许多孩童时的热梦,走近它就清楚地看到自己跌跌撞撞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多远。
    黄土地赐予我的,别的再好的风景都无法做到。
    只要有机会,我就希望自己在儿时就熟悉就亲近的沟沟梁梁上多疯颠几回。还是住院期间,还是躺在病床上一动也不能动的时候,不止一次回想自己的人生。回想就难免回到记忆的起点。那起点,就在故乡的黄土地。



20150502_095410.jpg

20150502_095958.jpg

20150502_09372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08: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阳泉
本帖最后由 方框弯刀 于 2015-5-12 13:19 编辑

j1.JPG

                       五  料姜石

    料姜石,儿时就认得,老相识了。此物在我们乡下,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处处都可以见到。
    概念中,这种造型有点古怪的小石头不是什么好东西,起码对人没什么益处。老乡们都不正眼看,非看不行时,过一下手赶忙远远一丢了之,因为它惹麻烦的时候多。
    看外形这玩意似生姜,所以才名之曰“料姜”。还有别名,蛎石、姜石、礓砺。网上查到的,都没听说过。

    名曰“姜”无所谓,炒菜谁也不会真用它下锅。麻烦的是,与姜一样,它也土生土长,混藏于泥土中。农民一天天和土地打交道,隔三差五一不留神就和它撞面。撞面也不打紧,问题它是起负作用的。比如刨地,舞着镢头吭哧吭哧干得起劲,嘭一声,镢头砍到料姜上了。它没事,完好无缺。人受不了,起码是手掌被狠狠震一下,重者镢头就可能碰出一个豁口。直让人气愤填瘸气冲霄汉。
    我们这一方土地,驻扎着料姜石大批人马。但凡开垦时间不太久的土地,你到地堰边看吧,除清理出的杂草,保准还有刨挖到的一大堆料姜石摊着那里。即使耕作十几年几十年的熟地,也难免会漏网几块,时不时与潜伏的老姜头短兵交接一下。
  
    不过有时也想,天生万物 ,是不是总该有点道理?哲学命题叫作: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稀里马虎在土里凝结出这么多古怪石头,它有什么合理性?上天就是派它来与农民兄弟捣蛋的?  
    前几天在“百度”查了一下,哇,这是我熟悉的料姜石吗?所谓“深藏功与名”,真不可小瞧,它居然是一味有奇特功效的天然药材。

    复制那几行介绍过来:传统典籍记载,料姜石用于产后气冲,气嗌。外用于疔疮肿毒。现代中医名家认为此药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能止血利痰,杀菌消炎,还能抗真菌,降低水中的亚硝胺含量,具有防癌、抗癌的功能,临床中用于治疗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
    介绍比较长,如何形成的,成份是什么,微量元素有哪些……我没细读,反正,料姜石不简单,有来头。它在人们的轻视卑夷嫌恶中苦熬了若干年,没准就要熬出头,熬成网络红石。
    我还是半信半疑。主要是太熟悉了,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理解,没办法接受它竟有如此奇效的新概念。

    又到村外散步,自然又会遇到“料姜”先生。捡几块带回来,在水里洗刷刷一番。嗯?治不治病不好说,置于案头做个摆件也还蛮有意思。时不时一抬头,能让我看到故乡土坡土路上的老相识。
    你好,料兄,还认得我吗?就是那个经常用脚踢你,把鞋都踢出洞的赖小子。 想起来了?   



    (顺便说一下,这东西现在网上已经有人在搞推销,一公斤几元到十几元的价格。我们这里老乡好像还没这个意识,大概和我一样,没从旧观念中走出。如果哪位朋友相信,想用这东西试试防癌治癌的效果,可以和我联系,我直接带你去地里拉一车都可以。或者给个地址我免费寄过去也行,量不能太大,我扛不动,呵呵。 )  

j2.JPG

j3.JPG

j4.JPG

j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2 20: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自由自在的生活比什么都好。

点评

问朋友好。  发表于 2015-5-14 09: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2 21:52: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悠然的田园生活!﹋o﹋

点评

祝开心。  发表于 2015-5-14 09: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2 21: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宁波
读你的文章,看你拍摄的图片真是一种享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3 19: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宁波
今天没看到大作,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5-9-10 13:01 , Processed in 0.05204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