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方框弯刀

[网友原创] 乡农琐记 (慢慢交代)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0 08: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北沧州
[img][/im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20 08: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方框弯刀 于 2015-5-24 09:09 编辑

a5.jpg

             九    甜蜜的野花

    去年就劝自己别再“微距”野花野草了,老人家一个,摆弄这些,似乎有点故作萌态。不过一见野花野草又心里喜欢,免不了动手动脚就举相机。
    院里看到一丛丛这样的野花,很有构图效果,于是手痒痒,拿过小卡片拍了几张。
    叫不来名字,姑且称之为“甜蜜的野花”,这可不是标题党,因为这种花确实很甜蜜。
    说来话长,又是儿时的事了。跟着大人到田里玩。那时的庄稼人没现在这么讲究,出工下地也不带瓶矿泉水饮料什么的。渴了不远处有小溪,伏下身牛饮几口就行。那会的小溪倒也确确实实纯净,比现在的农夫山泉差不到哪里。不过毕竟白水,喝的次数多了也平淡。尤其小孩子,喜欢好口感。姨妈就在地埂上采这种花,一采一大把,让我一朵朵对着花朵儿吮吸。花蕊里,有一小点浆液,甜且带一股酒香气。一朵又一朵,吸起来不仅好玩,主要是甜蜜蜜的很诱人。
    解渴,好喝,天然饮料。大自然就这么神奇。
    咱是吸野花浆液长大的,难怪现在见了野花就色迷迷的想亲近。


a1.jpg

a2.jpg

a3.jpg

a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2 11: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青岛
这种野花我没见过,我搜了,是不是地黄?我看很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2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方框弯刀 于 2015-5-22 20:07 编辑
大光 发表于 2015-5-22 11:28
这种野花我没见过,我搜了,是不是地黄?我看很像。


P1060054.JPG

    大光真是有心人,按地黄花查了一下。没问题,就是它。
    几十年我都没搞清它的大名,今天才确定。也算长知识了,要感谢大光。我文中说自己对它的感觉是“甜且带一股酒香气”,也就是说,它最明显的有两大特点,一是甜,二是有酒味。按网上资料,它的别名也有两个,官方常用的是“蜜罐”,可想它的甜蜜蜜了;民间也比较多叫的是“酒盅花”,里面有酒是一定的啦。
    地黄是味好药,多用于滋补肝肾。这二年人们冬季进补,常服用的一味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就是以地黄为主药。
    这么看来,我这院里中药材还不少。数一数,可以批量使用的,牡丹皮,芍药,地黄,车前草,蒲公英,杏仁,山楂,马齿笕,刺蒺藜,茵陈蒿,艾叶,十一味。另外还可以加上玉米须,瓜蒌,莱菔子,如果再算上料姜石,十五味中药是在我掌控之中。不错嘛,勉强可以开个小型中药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3 16: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青岛
本帖最后由 大光 于 2015-5-23 16:05 编辑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横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地黄》
苏轼

地黄饷老马,可使光鉴人。
吾闻乐天语,喻马施之身。
我衰正伏枥,垂耳气不振。
移栽附沃壤,蕃茂争新春。
沉水得稚根,重汤养陈薪。
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
崖蜜助甘冷,山姜发芳辛。
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
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
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09: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
大光 发表于 2015-5-23 16:01
《采地黄者》
白居易

赏读,大光确实有心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09: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
                                       十    来了只无赖猫

    午饭时,院里来了只小猫,蹲到门口喵喵叫。
    肚饿了吗?好办。请你吃饭。和我同等待遇,就碗里拨一点给你。慢慢吃,没人跟你抢。
    吃几口,不满意。看样子不是很饿。那就走吧,回去睡觉。
    不,呆在门口摇尾巴,一面叫个不停,不理它。咱是饭后百步走,到院里散几圈步才休息。麻烦了,小猫追过来,跟着你走。你去哪它去哪,脚前脚后。
    别跟我哈,我这人很凶的,一脚踢你远远的。它不管,追跟不舍,还偏在你脚下。
    没办法,站住。好,绕你腿玩,很开心,绕的欢,还时不时蹭蹭你。
    拿脚推开它,它就蹭鞋,蹭几下,索性躺在鞋上睡觉。这哪成?我也要回去午觉啦。不下来,推也不下,死乞白赖。推到一边也不起来,赖着,躺在脚边,看你要怎么办?不是很凶吗?凶一个瞧瞧?
    刚吃了饭,不带凶的,要不是,哼。  


212.JPG

213.JPG

214.JPG

215.JPG

216.JPG

218.JPG

225.JPG

228.JPG

点评

这可爱的小家伙儿,哈哈  发表于 2015-5-24 15: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09: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
                    十一     沟沟坡坡独逍遥

    天气好,一早就外出。也必须早出去,半上午时份温度就高起来,火辣辣太阳当头照。咱属于弱体质,消受不了。
    播种季已过,田野静悄悄。就咱独自在沟沟坡坡上逍遥,感觉甚好。
    蓄谋已久,想把周边小村小庄游走一遍。步行太慢,骑自行车太累,距离远不了。于是选择了电动助力车。轻便型的,车架轻巧,只是马力不大,驮我走平地没问题,爬较大的坡就不行,要加我双脚蹬力才凑乎。
    不过已经不错了,任它载着老头儿在田间地头乱窜,走哪算哪,差不多找到了当初小顽童时野外撒欢的感觉。


07.JPG

08.JPG

0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点评

广阔天地,大可逍遥。  发表于 2015-5-24 17: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24 16: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方框弯刀 于 2015-5-29 21:27 编辑

P1060111.JPG

                    十二     从“半夏”说起

    这院子有点百草园的意思。陆陆续续找出十几种中药材。昨天又有新发现,在玉米地里看到几苗半夏。
    半夏的叶子有特点,三个叶片,组成典型的等腰三角形。我们这儿许多农家孩子,没事了就到户外土沟深处或芦苇丛中去刨它,乱草稠密,那三片叶子却非常容易识别。听说这一带天然生成的半夏品质很好,刨一小袋卖给县里的药材收购站,换几个零花钱,平时买个本子钢笔什么的,不必向家长伸手。
    看看农家孩子的自立和辛苦,就能深切体会到城乡生活的巨大差距,也更感觉到城里那些被父母娇宠的把纸笔书本都不怎么当回事的小皇帝们的幸福和不懂事。我从来都有一个观点,城里的孩子最好离开父母到乡下生活两三年,他们可能就会比较明白事理,以后的生活道路也许会走的更好。
    但这恐怕也就是说说而已的一种经不起推敲的观点。城里的孩子其实本质上未必真幸福,他们每天都挣扎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摧残下,在作业和各种各样课外班的竞争中受苦受难。所以换个角度,那些在绿茵一片的田野里欢叫着刨半夏的孩子,实在又有着城里孩子没法见识的另一番海阔天空的快乐。
    所以我也糊涂了,哪种童年更好一下?哪种生活才真正对孩子有益?

    半夏是一味处方常用药,
    中药书上讲,它有降逆止呕,温中和胃,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等效用。以它为主药的成方很多,比如:半夏泻心汤。我自己就加减使用过,几十年前的事了。某年春天,因为消化不良胃里结食,弄的上腹胃脘那个部位出了故障,硬硬的摸出一块。胃疼,不能吃东西,吃几口就感觉胀痛。我那时刚接触中医中药,照着汤头就给自己开了一方,半夏泻心汤为主,加小承气的几味。那时年轻不怕事,药量用的重,反正自己医自己,出事故也不担心自己把自己告上法庭。
    第一剂喝下去,没等到天亮就开始反应,拉得稀里哗啦,绿水直冒,腥臭难闻。可想而知,这堆东西在胃里已经发酵的很成熟,快演变成沼气了。这么一包毒素存放在胃里,那能不难受?
    拉的痛快,一天跑十几趟茅厕,腿软软的连床也爬不上去。不过真见效。这一拉,几天过后,胃口出奇好,身体很清爽,舒服了一年。后来有个老中医给我讲,我是歪打正着。一般人,经过一个冬天修生养息,体内积存了正能量,但同时也可能郁结一部份邪火。所以以前讲究养生的人,春季往往要酌情吃一两剂泻药,去去内里的刚燥邪郁之火,然后粥食几天和和胃气,这一年就有了柔顺清明的好底子。
    对中医理论,现在理解和认可的,起码在医学界,明显不占主流。老百姓也将信将疑,通常不大想得起它来。在我们这个有几千年中医药传统的的国度,还勉勉强强在医疗机构里维持它一点从属地位,没把它打入伪科学或筮术范畴已经是够偷笑了。

    中医药理论不科学吗落伍了吗?那只能说你不太了解它。既使单讲理论,中医的阴阳五行八纲辨证,未必次于现代西方医学那些大部头说教。起码它把人体看作一种与大环境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动态的开放的有生命的且可以通过精神和药物的作用来调节其平衡的系统,仅此一点,它就高出西方现代医学理念几个层次。
    先别管理论,它治病吗?这个问题就真不好回答了。泛泛而言,中医药只要处方用药正确,不仅治病,也来得很快。我自己用“半夏泻心汤”就是实例。女儿小时候感冒发烧,有几次高烧的厉害,我都是一剂方子搞定,立马收效。
    但这类小打小闹不能说明多少问题。现实的情况大概很不乐观。比如说,你治个“非典”?你抗个“埃博拉”?最常见的,你疗几例癌宝宝通几例心肌梗塞?基本不会有效果。
    老百姓都很实际,如果抓几把草根树皮能把病治好,谁愿意动刀动枪活受罪?所以中医药的不景气,不怪人家西医受捧,只怪自己不争气。

    中医药的衰落,原因方方面面,理论的发展和充实,对疾病的重新理解和研判,另外还有大环境的配合。中医是最讲究“天人合一”的,天地与人身个体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然而,我们的天地环境成了什么样子?
    单从中草药一个方面看,中药对地道药材的采摘泡制贮藏有许多要求和限制。急功近利的现代人哪有心情管这些?野生的挖完再说,大棚里用化肥农药猛催,放到市场上,不是用硫磺熏就是用什么化学药品泡。这样的中草药,不吃死人已经很不错了,你还指望它治病?
    现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中医药的前途我不看好。  


P1060108.JPG

P10601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4 17: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
看它长着的根球,似乎勾起了模糊的印象,小时候在玉米地里常挖出这种野菜,根球就是这样的,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或者早就忘了它的名字,而它的叶子长的什么样,更早就忘掉了,现在见了也全不认得。

点评

这东西估计是玉米地里常见植物,我也是在玉米地里见到的。不过大量还是在村外的土坡上。  发表于 2015-5-25 17: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5-9-10 12:53 , Processed in 0.04517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