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布衣者

[网友原创] 在生命尽头灿烂(连载)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6 19: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
本帖最后由 夕阳红 于 2014-1-26 19:30 编辑
灿烂夏花 发表于 2014-1-20 19:24
欢迎布衣者新战友! 布衣者的“在生命尽头灿烂”帖子最初是在不死鸟论坛上,以网名“楚天 ...


    特别关心现在的情况,希望坚强乐观面对,

一定能够战胜病魔 走出困境。

  我们为你祈祷 祝福。
126.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6 19: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
灿烂夏花 发表于 2014-1-20 19:24
欢迎布衣者新战友! 布衣者的“在生命尽头灿烂”帖子最初是在不死鸟论坛上,以网名“楚天 ...

菩萨保佑早日走出困境,争取胜利。等待好消息
126.gif

点评

谢夕阳红关心!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希望更坏的日子不要到来。新春快乐!  发表于 2014-1-30 2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0: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本帖最后由 布衣者 于 2014-1-28 00:18 编辑

乡村街市速写
    不知是否离家太久,我的肠胃对故乡的水土产生了排异,或者故乡的水土已不识我的胃畅,回来几天一直腹泻,紧急吃了止泻药,稍有好转。早晨起床,喉咙有异物感,使劲地咳出一口浓痰,颜色近黑。
    千真万确,农村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尤其是中东部相对发达地区。谁能比我更眷恋我的故乡?因为爱,才有批评。一如爱国主义,整日里高歌入云,你就不是真爱你的国。
    我向镇上的集市走去。太阳前所未有的低调收敛,它的万丈光芒穿不透浓密的灰霾,我们对视了很久。它酷似粘在一口大铁锅上的焦黄的煎饼,勾起了我的食欲。
    距我家老宅不足千米的府场老镇,曾有清代留存的七八百米长的石板街,街两旁是斑驳的深宅大院,本质的格花窗,污渍斑斑的窗台,依托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从窗口递出来的,是红糖、书本、针头线脑,亦或是镰刀、铁钉、狗皮膏药。在我年少时,为了全家人春节能尝到一点晕腥,我和父亲会在鸡叫头遍的时候就起床,带上小板凳,到食品收购站排队买肉。
    如今,那条青石板铺成的老街,已经荡然无存。数百年的历史遗存,几十年就被彻底干净消灭了。
    镇上的街市呈十字架结构,南北长,东西短。由东向西走进集市深处,摩托车行、麻将机专营店、家具城、修车铺、百货商店依次排开,因道路狭窄而显繁荣。在十字路口向南拐,路两旁摆满了糖果、糕点、炒货、水果、小孩玩具和鞋帽针线的摊档。鞭炮对联满街都是。农民自家种的菜和养的鸡,就摆放在地上交易,我的93的老婶娘也在卖菜的人群中,老人儿孙满堂,吃穿不愁,她图的是个热闹。
    十字路口东南角,是黎师傅的米粉店。见我走近,他忙着招呼:"回来过年啦!"回头交待他的媳妇:"炒5块钱的面,多加青菜少放辣。"每次回故乡我都会来,他已经记牢了。集市上小吃摊点最多,洋糖酥,米酒油条,油炸糍粑,汽水粑粑…豆饼要加了蒜苗细葱趁热吃,团子现在四季有卖,但我还是觉得正月十五的团子吃起来最对味,就像蔬菜,反季的菜就少人问。
    尽管肚子不太对劲,但老昌家的锅盔不得不吃。锅盔有两种做法,在平底锅炕出来的叫牙子锅盔,方型;老昌家的锅盔是贴在半人高的坛子内壁烘烤出来的,菱形,状似两头尖尖的农具冲担,故称冲担锅盔。其味香脆,略有粘性,不腻人。去年我在病体稍微恢复之后,有一阵很想吃冲护担锅盔。有亲戚往深圳办事,还给我捎去十几个,放在微波炉加热了,味道还是差一大截。
    更为可贵的是,十余年来房价都张了近十倍,昌师傅的锅盔还卖1块钱,刚涨了一倍。
    江汉平原上这个小镇曾是全国千强镇之一,人口不过2万,却有二三十家化工填料和压力容器厂。十多年前经一轮改制,现在都是民营企业,亿万富豪四五个,千万富翁一大把。我在农业银行门前看到,排队取钱的人龙排了100多米长。据说上级银行拨付了1200万,两天就取光了。
     前几年我开了奥迪车回来,以为可以给家人长长脸,谁知街上到处跑着奔驰宝马大富豪。家乡的确是富了,然而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却没有引起重视,附近几个村子每年都有三五个人因癌症而亡,龙其是肺癌。这其中的利弊得失该如何权衡,谁能告诉我?(2014/1/27,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8 22: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在我年少时,为了全家人春节能尝到一点晕腥,我和父亲会在鸡叫头遍的时候就起床,带上小板凳,到食品收购站排队买肉。”唉!  那个近似荒唐的年代 !
现在物质是丰富了点,可那些假货、毒货、污水、雾霾……还是让人不得安生啊 !  唉 !

点评

刚去您的后花园转了转,你是兄长,受小弟一拜。等几年退休了,跟您学摄影!  发表于 2014-1-29 21:26
不知者无罪哦!如此加明兄(弟?)更该受人尊敬。也谢了然美妹提醒。大家新年快乐!  发表于 2014-1-29 21:17
加明非移植兄,乃移友早立的姐夫, 也是大家公认的热心的姐夫。  发表于 2014-1-29 19:44
与加明移兄颇有同感!  发表于 2014-1-29 19: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03: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本帖最后由 布衣者 于 2014-1-30 22:27 编辑

关于三口水塘的传说
     我一直在对环境生态说三道四,因为环境确是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的构成要件之一。我的故乡村头三口水塘的消亡,即是人类生存环境退化及继续恶化直至虚化幻化的微缩样本。
     那是故乡的标识--褚家潭子由大中小三口水塘得名,水塘由东而西并排着,相对独立又互相贯通,父亲说:"大潭子总有20亩,小潭子也有二三亩吧"。塘水清冽甘甜,孩子们在塘里游泳、洗澡,也在里面喝水、撒尿--这不会改变水的味道。
     村里的孩子没有不识水性的。我们像伟大领袖横渡长江一样,在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的横渡中渐渐成长,直到游进大江大河。我们游进人生的大海,从未忘记自己的母校。
     在我的村人的口述历史中,三口水塘成于康熙二年,当时的中府河上接长江支流之汉水支流之东荆河,下通洪湖而长江。1663年五月桃花汛期,中府河河水暴涨,打鼓台鼓声震天,未能阻挡北堤決口。洪水冲走了半个村子,包括我的先祖的宅院,形成三口深潭。我们小时候常在水塘北岸的瓦砾中刨挖,往往能找到几枚铜钱,或是一些陶器残片。
      关于水塘有两个神话影响深远,我在儿时曾信以为真。一说大潭子中间有洞连通东海,所以潭水常年满溢;满溢倒是真的,原因不详。另一神话与大、中潭子中间一块宝剑型堤埧有关,话说溃堤之时,祖上一位女眷正焚香拜神,拜的是王姓道士。王道士见状当即抽出随身宝剑,掷剑于土,洪水遇剑分开,留下一道剑形长堤,救了那位女信徒。
     我在中学时代,还看到"剑首"处的那一丛带刺的灌木,据传树枝折断会流血,我们从来不敢靠近。即使在破"四旧"、革文化命的年代,也沒有人敢去动那丛柞树。
    褚氏家族的神庙里,至今还供奉王道士,对于宝剑神话的真实性,族人们似乎信的。今天,我又踱进桥头的小庙里看了看,墙上还贴有大红的捐款"光荣榜",那上面也有我的名字。只是王大真人的泥身,塑得太粗糙。
      中府河已经断流许多年。那道高高的河岸呢?夏夜,我在堤上来回行走,橫笛吹出少年的忧伤;或者听着敌台里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心甘情愿被腐蚀…如今,一切都已经找不着了。还有那三口水塘,不独是儿时乐园和竞技场,她更是村里人生存之源。每临春节的这个时候,塘里的水抽干了,男人们到塘底捞鱼,女人们大篓小筐地拎着抬着,倒在一处空地上,堆鱼成山,每家每户都可以分得百八十斤鲜鱼。说起人祸加天灾饿死千万人的年代,乡亲们便感叹:"穷得只剩下魚吃!"语调里是有庆幸甚至自豪在的。
     我在楼上向下俯视,大潭子只剩下巴掌大一小块,四周堆满垃圾。用不了一年半载,就会被填平了。宝剑无存,村里就常常出些怪人怪事,就连我的癌病,邻村的道士先生也是说:"龙脉断了哟!我做几道表,你们拿到宝剑头的位置烧了,不然不得好。"
    傍晚的时候我去找了黄老板,游说他造福乡里,和我一起把大潭子挖洗出来。他劝阻我:"东荆河都可以跑汽车了,没有活水来,挖了灌水进去,也是一潭臭水!"我便只好罢了。环境修复非一力所及,非一地所能,非一日之功,谈何容易!我且只能把自己当了狗,努力叫喊几声,总能吵醒几个熟睡的人吧?(2014/1/28 待续)
     

点评

谢谢水杉大姐的鼓励,我会继续叫的,为了后来的人们,也为了子孙!  发表于 2014-7-1 18:17
还是使劲的叫吧,说不定还有希望!  发表于 2014-7-1 17:28
谈何容易!……倘大光能写,就这样写:我且只能把自己当了,努力叫喊几声……俺是属马的亲戚的。 :-)  发表于 2014-2-4 20: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9 11: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洛阳
乡亲们便感叹:"穷得只剩下魚吃!"语调里是有庆幸甚至自豪在的。——{:soso_e113:}

点评

六七十年代一个农家劳作一年,所挣工分不够温饱,往往要欠下集体的债,谓之"超之户"。三口水塘能活一村的人。  发表于 2014-1-29 18: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9 13: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徐州
好久没来论坛,今日看了布衣者《灿烂》第一页,点点滴滴记录的很详实,余下留着慢慢拜读。
看来我们是同龄人,不过组装时间略微早点,供肝者也是28岁~
移植手术记录也是那么完整!
快过年了,拜个早年,顺祝新年好!

点评

安若(这名字也挺好)博士多批评,谢谢您!  发表于 2014-1-29 1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9 14: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一口气读完,并期待着,顺祝新年快乐!

点评

版主功勋卓著,敬佩!我会继续往下写,您看后多给意见,谢谢!  发表于 2014-1-29 19: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9 20: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长沙
赤子之心,心系故土。

点评

凉言博士抬爱,赤子不敢担当,故乡常在心头,相信您也一样。  发表于 2014-1-30 2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8: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净土古寺苍与桑
     开车送浩兄回曹市,半路上他指着台地上的一处房子:"净土庵!"我吃了一惊。这幢建筑及其坐落的土地,周边的环境,与我的记忆全然不同,竟沒有一丝一毫可以重合。
     归途中,我就停了年,顺着一条斜坡上去看看。房屋是新建不久的,和周边民居风格相仿,只是高大空旷一些,门眉扁额上书"净土古寺"四个大字。我又纳闷了:不是庵么?寺里的仁善和尚解释道:净土庵最初叫惠家庵,是一处尼姑庵,据传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清康熙年间改称净土古寺,由和尚住持,并一直沿用寺名,但本地乡民还是习惯称之"净土庵。"
     我对一座草庙的历史沿革兴趣不大。但我50多岁的生命年轮中,却深深地镌刻着它的印迹。
     我的少年时代的净土庵,是庙,也是学校。刚满7岁时,我接过母亲用棉布缝制的书包,扛了板凳来上学。印像中的寺庙鳌鱼亮脊,高大威严,门口蹲坐石鼓石狮。庙宇呈明三暗五结构,跨过高高的木制门槛,是门廊;过了门廊是天井,天井两侧有厢房,村里一位刘姓光棍居其右,他无家可归,村里允其住在庙里,也省了请人看护,两不亏欠。我们是带了中午饭上学的,他常拿些腐乳、酱洋姜给我们下饭,所以印象很深。
     再往里走,就是正殿了。"殿上供侍东岳大帝、西天佛祖、韦陀神将,殿堂置大鼓一面,金钟一尊,高四尺五,直径两尺五。"这是《净土古寺庙志》上写的,都被当作"四旧"破了。我所见的,是殿堂堆满草垛。
     正殿两侧是庙事活动和乡村议事之所,也是我们的两间教室。右手边是一二三年级,归王先进老师教;左手边是四五六年级,由周守元老师教。一个年级上课时,另外两个年级就做作业或默读课文,互不干扰。王老师儒雅,衣服穿得周正,不苟言笑,手中一柄戒尺,常高高举起,却并不落下,或偶而重击讲台,那是他很生气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从不打人的,就并不怕他。有一年"六一"儿童节,王老师破天荒地教我们唱了一首歌,至今我还记得:"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歌唱我们的幸福,歌唱我们的富强…"五十多岁的王老师应该是不会唱歌,我人生的第一首歌,后来常在耳边响起,但它一直是跑调的。
     周老师则十分了得,他打人时场面动静极大,声震庙宇,王老师那边只能待他打完了,才能接着上课。其所独创的对付耳朵的"掐拉扭",可以让耳根流血。一次他围着草垛追打一个同学,我们都离开课桌偷看,结果学生没追上,他把自己给绊倒了,引来哄堂大笑。周老师教书半辈子,一直没能转成公办教师,农活也生疏了,晚景黯然。有一次我从深圳回家,也是春节,周老师打从门前过,袖着手,衣衫不整,步履蹒跚。我买了一条烟送他,陪他走了很远…
     每天每时每刻,最盼着老师喊:"下课"--同学们像一群鸦鹊轰地一声就冲出庙去,门前的广场,庙后的草坡,就是我们的天堂。庙墙青砖早已斑驳,油菜花开的时候,蜜蜂寻墙上孔洞钻进去,我们用小树枝或草杆伸进洞里挑弄,蜜蜂受不了,爬出来,钻进了我们的玻璃瓶。
    1969年,我在庙里读完小学。待到高中毕业生后,我重回这里当老师,庙宇早已被当作"旧文化"撤了,在原址上建起新式的正规学校。今天下午,由官而商的仁泽贤弟从武汉回来过年,约了浩兄来看我,谈起在曙光学校教书时的情景,感慨良多。上世纪恢复高考之后,两三年内,这所村级小学十来个老师,有七八人考入大学、中专,只有浩兄一人重回学校当了校长。再后来,因为计划生育,没几个孩子来上学了,国家出台"撤校并点"政策,曙光学校就没了,全国大多数农村小学也没了。革了几十年命,到处莺歌燕舞,形势一片大好,孩子们上学难了!
     有千年历史的一座古庙,经过三四十年的折腾,就轮回成现今瘦了一圈的崭新的"净土古寺"。它屁股底下的台地,由从前的制高点下降了不止十米吧?门前的河,庙后的塘,我们可以滑草的坡地,都没有了,没了,没…
     从理性而言,站在人类发展进步的高度俯瞰,我决不主张倒退。但请允许我--一个年近花甲之人,一个曾经濒死不止一次的幸存者,稍稍享受一下回忆的美好滋味,顺便发点牢骚,说几句怪话。因为我是如此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我是想把我曾经走过的路、经过的人,再重新经历一遍。(2014/1/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5-9-8 16:05 , Processed in 0.0306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