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71|回复: 5

灰学家的抗癌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4 04: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青岛

前几年在《新华文摘》上曾读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官员成功抗癌的故事。他得了肝癌,被医院判为“死刑”,他弃官回家,潜心著书,放弃手术,实行综合治疗,最终战胜癌魔,并创立了灰学理论。
现在,在百度上搜索“灰学”,还能找到一些文章。这个人叫孙万鹏。
这只是一个个案!
个案不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些人奉为金科玉律的一句话。
“个案不能说明问题”自有其道理,不然也不会流行起来。但是,对此我还想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个案不能说明问题?个案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个案能不能说明问题?样本是由一个个的个案组成的,如果个案不能说明问题,那么样本的意义何来?如果个案不能说明问题,为什么医学论文也常常做个案分析?为什么在大学讲堂上常常做案例教学?
面对一些中医治疗成功的个案,有人说个案不能说明问题;当需要打倒中医的时候,有人又不遗余力地拿出中医治疗失败的个案来说明问题。西医也有治疗失败的个案,我们却不能拿这些个案去打倒西医,因为:“个案不能说明问题!”
个案、样本,在统计学上自当有它们各自的意义;个别、一般,在哲学上也必有一番“辩证”道理。我懒得去翻书了,唉,脑浆子不够用了。
我认为,个案不能说明一切,但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同样,样本也不能说明一切,它只能说明一般性问题和那种“大多数”的情况。
您如果同意我的观点,就读一读下面的帖子;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观点,请您硬着头皮读一读下面的帖子吧。
别忘了,看帖子之前,先注射一剂疫苗——“个案不能说明问题”,以免中蛊,误了卿卿性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04: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青岛

《笑对死神:“灰学之王”投掷“文化原子弹”》
文 / 叶辉

一颗冉冉上升的政坛新星意外遭遇天灾,但他拼着生命的最后一击,不仅引发一场现代科学大地震,更缔造一个生命传奇。


1998年8月22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病榻中亲笔给一个叫孙万鹏的人写信,信中称:灰学是一门新学科,是一门大有前途的理论。

何谓灰学?为何大科学家抱病仍给予灰学高度关注?

关注灰学的岂止科学家,李鹏委员长在全国政协的一次春节茶话会让肯定并赞扬说:“灰学系统理论很有意义。”朱镕基总理在视察三峡工程时曾问:“灰学理论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1990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不确定问题研讨会上,关于灰色系统的专题发言引起了轰动,相关材料被索一空。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均设立了灰学理论研究机构,清华等100多所大学和台湾所有大学均已开设灰学专业课程。

令国人骄傲的是:这一热门学科是一位名叫孙万鹏的中国人创立的。让人难以置信是的,孙万鹏是在身患肝癌、被医学“判处死刑”后才创立这门学科的。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这门学科在中国乃至世界广泛传播时,癌症竟神奇地从孙万鹏身上消失了。


*全国最年轻的农业厅厅长生命告急

1983年,43岁的孙万鹏就任浙江省农业厅厅长,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农业厅厅长、浙江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中组部已将其列为省部级后备干部。

“后备”不久,农业部就盯上孙万鹏了,欲调他出任副部长,但被浙江省委给顶了回去:这个干部我们自己要用!

这位浙江“自己要用的干部”带领省农业厅率先在全国开展机构改革。1985年9月,孙万鹏打报告向省委伸手“要官”,要求到县里担任县委书记,亲自搞一个农村改革的试点。省委书记王芳对他的举动非常赞赏,批准了他的要求。

1986年10月,在孙万鹏的大力推动下,黄岩发出了全国第一个发展股份制经济的文件,奠定了黄岩经济发展的基础;设立了全省第一个教师接待日,为教师排忧解难;建起全国第一个县级机场……他的作为在浙江反响强烈,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颗新星在浙江政坛上冉冉升起,人们称他是浙江的李向南,是清正廉洁的爱民书记。

然而,没人能够想到灾难会猝不及防地降临在孙万鹏身上。

1987年底,孙万鹏到杭州参加例行体检后刚回到黄岩的办公室,杭州的电话就追过来了:马上回来,重新检查!

我的身体能有什么问题?他不以为然。

第二次、第三次的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揪住他说:“立即住院!”

原来,他患上了肝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

这坏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孙万鹏炸懵了:自己一向身体健康,怎么可能得癌症?

那几年,癌症频频袭击孙家:1985年,父母双双患上癌症,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1986年,妹妹得了肝癌,不久也撒手人寰;此时,孙万鹏的肝胆相连处出现一个肿块,位置与妹妹的几乎相同。

孙万鹏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抱着一丝侥幸穿梭在杭州各大医院,又到北京进一步检查,然而结论却惊人的一致。医生判断,他只能活一年多!

47岁,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他实在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但他毕竟是坚强的,他开始按轻重缓急处理后事。他最放心不下的是黄岩,在病床上,他写下了3万多字的公开信——《致黄岩敬爱的广大干部群众》。

他的搭档、黄岩县县长来了。握着孙万鹏的手,这位铁汉子县长双眼湿润了。生龙活虎的同伴转瞬间竟被癌症击倒在床,怎不令人痛心!黄岩县教委主任受全县师生的委托前来探望孙万鹏:“得知您病了,全县17万师生正在发起募捐,一定要把您的病治好!这是全体师生给您的慰问信。”当年,孙万鹏跑遍黄岩各区的学校对教育的关心是黄岩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亲友一个接一个前来探视。

繁杂喧嚣之后,病房里的夜是孤寂的。探视不就是最后告别?难道就这样了此残生?孙万鹏心有不甘。他扪心自问: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我还能做什么?

他想到了灰学。

按国际惯例,在系统论和控制论中,以颜色显示信息度:信息确定(已知)的为白色,不确定(未知)的为黑色,部分确定、部分不确定的为灰色。

灰色理论就是以信息不完全的灰色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运用特定的方法描述信息不完全的系统并进行预测、决策、控制的一种崭新系统理论。

1982年,华中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邓聚龙教授发表的论文《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曾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

细读邓教授的论文,孙万鹏发现,这个新理论首次以数学语言揭示了灰色系统理论内总后逻辑关系,但它仍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他认为,哲学是所有学科中的贵族,如果从哲学的高度观照灰色系统,灰学才能成为一个新学科而达到完善的境界。不过,他当时无法放弃繁琐的行政工作去研究灰学。现在,疾病为他提供了实现夙愿的机会,他想:何不利用余生研究灰学,著书立说?

此念一出,孙万鹏顿感豁然开朗,那笼罩在他人生旅途中的彷徨、困惑的阴霾消散了,他跳出了生离死别的悲切感伤,心海慢慢平静下来,精神进入了更高的境界。他让家人把书和资料搬进病房,然后开始研究。


*以垂危之躯投掷“文化原子弹”

绝望是人生最严重的癌症。孙万鹏曾听过这样的故事:体检时,张李两人中一人得了癌症,却被张冠李戴,未得病的张被告知患有癌症,结果终日恍惚,精神委靡,而真的得了癌症的李却浑然不觉,终日欢乐,再次检查时,张真的得了癌症,李的癌症却消失了。

笑是治病的特效药。这使孙万鹏想到灰学中的“迭代”理论——千万次重复同一坏的或好的因素,事物的整体也会变坏或变好。他想:既然如此那么就让欢乐这只蝴蝶的美丽翅膀经常扇动——不断“迭代”好的心情和好的信息,让体内的龙卷风把癌细胞卷走!他心情开朗起来。

然而,病魔不饶人。1989年9月孙万鹏病情加剧,医院决定给他动手术。

一听说要动手术,孙万鹏马上想起父亲和妹妹都是术后不久就离开人世的。自己做不做手术呢?他想到了灰学的“非惟一性”原理: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有局限性,就如父亲和妹妹把开刀作为治疗癌症的惟一方法,结果都走上了不归路。有了灰学理论的支持,他做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放弃手术,采用灰学中的综防学,将中医、西医、气功、食疗综合运用到自己的治疗中。

孙万鹏毅然出院,于国庆前夕回到了家。

出院后,孙万鹏争取生命的密度,与死神抢时间,用所剩不多的生命写作,把著书当成写遗嘱。

1990年元旦前夕,孙万鹏对妻子吴文上说:“我的时间已剩下不多了,我最大的心愿是把研究灰学的成果写出来,现在要做最后冲刺了。你……能支持我吗?”

吴文上强忍泪水点了点头。她与孙万鹏是浙江农业大学的同班同学,20年来夫妻相濡以沫。她太了解丈夫了,他一旦做出决定,就会不遗余力地坚持下去。

“好。从今天起,我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你给我准备几件东西:一条灯笼裤,我写作时穿;10盒清凉油和1公斤干辣椒……”

“要干辣椒干什么?”吴文上惊讶道。

孙万鹏笑了:“提神。另外,准备几捆蜡烛,万一停电就可以用了。还要一个小闹钟……”

1990年元月3日上午,孙万鹏铺开稿纸,写下《表现学》一书的第一行字……

写了没多久,孙万鹏就感到疲惫不堪,于是把手伸进书桌旁的辣椒袋,取出一枚干辣椒嚼起来。顿时,他感到嘴巴里像爆发熊熊烈焰般灼热,嘴巴张开合不拢,随之,一股灼热冲上脑门,又涌向全身,引发浑身燥热,眼泪鼻涕全流出来了。他强忍着,又把满口的辣口水咽下去,顷刻间,他觉得五脏六腑也燃烧起来。这一记辣,把他的每个细胞都激怒了。辣过之后,他出了一身汗,一种奇怪的感觉出现了:疲倦顿消,全身竟莫名其妙地舒坦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孙万鹏的写作已难分白天黑夜而变成“灰色”的,毫无规律可言,完全视他的身体状况而定,他常常在半夜感到身体舒适一点儿就马上起床写作。他已到了完全忘我的地步。一天,吴文上在单位给他打电话,可家里始终没人接,她吓得赶紧往家里跑。回到家,她发现丈夫沉迷于写作,连电话铃声都没听见。

孙万鹏连生死都置之度外,精神得到极大的升华。奇迹产生了:成熟的思考使得他写作时连草稿也不用打,落笔便成章,知识之泉顺着他的笔端源源泻出。

7月23日凌晨,孙万鹏的第一部灰学专著——24万字的《表现学》终于完成了。邓聚龙教授称之为“灰色系统理论研究的新里程碑”。

谁也没有料到,这部被孙万鹏当做“遗书”写就的专著竟成为灰学的出生证。

不久,孙万鹏的第二部专著《灰色价值学》脱稿。

出版社很快就出版了这两部专著,《人民日报》等40多家报纸发了消息,邓聚龙教授称孙万鹏的灰学专著“不啻是一颗文化原子弹”。专家们认为:这两部专著的出版,标志着灰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诞生了。

孙万鹏成了灰学的真正创始人。

*在家庭病床上缔造生命奇迹

1990年春节前夕,深圳一家服装公司开联欢会,兴高采烈的员工轮番表演节目,轮到驾驶员孙忠阳时,这位20出头的青年缓缓站起来,张了张嘴,突然失声痛哭起来。

孙忠阳是孙万鹏的长子。在头一天,他才得知父亲身患绝症的消息(家里一直瞒着他,要不是同学打电话给他,他还蒙在鼓里)。他想赶回家探望父亲,但母亲劝他不要回家,说:“你与其回家,还不如把路费省下来给你父亲治病。”

作为厅级干部,孙万鹏家的经济窘境难以为外人道。他的两个妹妹都下岗了;妻子是由兄长养大的,她当知青的哥哥后来在农村成了家,家境非常窘迫,兄妹们都要孙万鹏夫妻接济。有人让孙万鹏给老家的领导打招呼,好安置一下他的亲人的工作,但他不同意。他的大儿子高中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只好当临时工;二儿子高中毕业后回家照顾父亲。一次,当时的浙江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刘锡荣去探望孙万鹏,得知这一情况,感慨万分:“万鹏,向组织提出来吧,你两个儿子组织上至少可以安排一个。这不过分。”孙万鹏摇了摇头:“靠他们自己吧,人生的路总要他们自己去走。”

小儿子后来读了园林设计专业,毕业后到深圳找工作,开头几个月他工作无着,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那时孙家的经济异常困难,以至于每个月的月尾,吴文上都要楼上楼下向邻里借钱维持生活。日子虽苦,但孙万鹏夫妻却苦乐与共,从不争吵,共渡人生难关。

但有一次孙万鹏发火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吴文上使用的是一辆购于60年代的28英寸自行车。这车老得掉了牙,常常掉链,吴文上经常弄得满手油污。农贸市场上的农民取笑她:“你这辆车给我们运菜都嫌差,你还在骑?该进博物馆了!”

一次,孙万鹏看见妻子双是满手油污地走进家门,再次感到非常内疚:“别人的妻子穿金戴银,而你跟了我只有受苦,太委屈你了。买药是无底洞,不要再把钱花在我身上了。对你,我这一辈子已无以为报。你也要为自己想想啊,留点儿钱给自己和孩子吧。你骑这么高、这么旧的车很容易出事的,还是买辆新车吧!”

吴文上深情地望着丈夫说:“你就是我的骄傲,我们的家庭非常幸福美满,我很知足了。自行车是旧点,但还能骑。”后来见丈夫态度非常坚决,她也就开始筹划买新车。

钱慢慢凑齐了。然而,吴文上又用这笔钱买了药:她到广西出差,见绞股蓝便宜,就买了一大包。

孙万鹏一下子火了:“跟你讲过多少次了,叫你别买药、别买药,你就是不听。这绞股蓝我不吃了!从今天起我什么药都不吃了……”盛怒的他将那包绞股蓝往门外扔去。

吴文上一把抱住丈夫说:“万鹏,万鹏,千万别生气,别气坏了身子,我下次不买了,不买了……”

见妻子泪流满面,孙万鹏突然愣住了,又猛地抱紧妻子,哽咽道:“文上啊,你也该想想自己……”

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孙万鹏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他时常感到灵感勃发,文思泉涌。从1991年至1996年,他的10余部灰学专著陆续写成。

在专著一部接一部面世的同时,孙万鹏感到自己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体内生命抗体日益强盛,肝部的疼痛逐渐消失,精神也好了起来。1995年,他到医院检查,医生大吃一惊:他身上的肿瘤竟奇迹般消失了!

这确实是奇迹——一个无法解释的奇迹,医生无法做出解释,科学也无法做出解释。

孙万鹏认为:“温馨的家庭病床”是去病的关键。他家里没有任何干扰健康的因素,既没有医院里病人痛苦的呻吟,也没有病情恶化信息的相互传递,这使他的心境一直处在良好的状态,而精神状态良好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孙万鹏创立了灰学,灰学也救了孙万鹏。按灰学综防学理论的中西医、气功、食疗并用的综合防治法功效不凡。吴文上一直帮助丈夫坚持食疗,凡对癌症有疗效的食品,坚持每天给他吃,如每天吃5~10克西洋参、吃西红柿、喝绞股蓝泡的茶等。他呢,在温馨的家庭病床上边治病,边研究,边写作,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一个人能忘掉自我,忘掉疾病,忘掉生死,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在忘我者面前,癌症逃遁了。

孙万鹏在灰学中涅槃,一个新的孙万鹏诞生了。

1998年,《第三种科学》出版了!这部专著是灰学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专家们称它“是人类科学思想一场新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与第一种科学(以培根、笛卡儿、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经典科学)和第二种科学(现代科学)相比,第三种科学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科学观,是一套新的科学描述体系。

传统科学可称为“白学”,现代科学可称为“黑学”,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则是灰学。这是孙万鹏总结10年灰学研究的结晶。

1996年10月15日,在中宣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孙万鹏灰学理论及文集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刘云山、徐光春对孙万鹏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刘云山说:“你不生病,也可能与我们一样,做个副部长。但是,在我国,省长、部长多得很,灰学创始人却只有你一个……”

10多年,对人类历史来说只是瞬间,而对孙万鹏来说,却是生命的无限延长。

责任编辑:艾 静
(原载《家庭》2002年第4期上半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04: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青岛

下面这篇帖子来源于《温州都市报》 2007年11月1日 A22版

《孙万鹏与他的灰学理论》

 

灰学家的抗癌传奇

灰学家的抗癌传奇

孙万鹏向我们解释灰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灰学大有前途。陈莉莉摄

  采访对象:孙万鹏 灰学理论创始人、哲学家(以下简称孙)
  专栏主持:金辉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金)

  

  孙万鹏,1940年4月16日出生于温州市区五马街一个裁缝家庭。小学毕业于一小(现广场路小学),初、高中就读于温州四中,1959年以全省医农类高考总分第一名成绩考取浙农大植保系(现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毕业后分配至浙江省农业厅工作。1982年就读于中央党校,一年后回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省农业厅长,全省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1986至1987年挂职兼任黄岩县委书记。一个偶然机会开始对华中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邓聚龙教授的灰数学之哲学研究, 1991年开始正式出版《表现学》、《灰色价值学》等五部灰学著作。1992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第七次灰色系统大会上,宣布孙万鹏为灰学理论创始人,并任全国灰色系统学术委员会主任。至今,孙万鹏已公开出版著作20部、500多万字。国内已有100多所大学开了课。

  今年的秋天仿佛来得早些。当我们到杭州采访孙万鹏时,桂花已经偷偷飘香了,时有时无的,如同早春的草色,远看有色近却无。孙万鹏的家在省府机关宿舍,原是副省长翟翕武居住的。虽然有点老式,但不失精致,落地窗的客厅外面是小庭院,栽植着花草和竹子,翠绿欲滴的几杆竹子在清风中摇曳,好像是在表露着院子主人的个性。

  我是第一次见到孙万鹏,但是怎么也难以相信,他是生过重病的人。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虽然头发有点斑白,但声音底气颇足,说起他的灰学理论,滔滔不绝,不仅条理清晰,逻辑紧密,白晰的脸上还泛起光彩,如同一位母亲在述说自己孩子,那么的珍爱,又带点自豪。我不明白什么是灰学理论,因此,我们的访谈就从概念开始。

  **惊动了中央领导

  1991年春节,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全国政协召开的春节茶话会上,肯定并赞扬说:“灰理论很有意义。”

  1991年7月,朱镕基同志在视察三峡工程时曾问:“灰理论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1996年10月14日,中宣部领导刘云山、徐光春在中宣部办公室亲切接见灰学理论创始人孙万鹏,对他顽强战胜病魔,潜心著书立说的精神表示敬意。

  1998年8月22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病榻中亲笔给孙万鹏写信:“灰学”是一门新学科,在美国就有MIT的Forrester,Donais Meaolows,Peter Senge,还有Santa Fe Institute等。所以是一门大有前途的理论。

  ……

  这位创立灰学理论并惊动中央领导层的孙万鹏便是喝着瓯江水长大的温籍哲学家。


  **偶尔得之也费神

  金:创立一门新理论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您是在身患重病期间创立的。您是否先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灰学理论的概念?

  孙:扼要地说,灰学是一门新的科学哲学,它以信息部分确定与部分不确定的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营养,以灰色数学公式为武器,以现实的人类生活为分析对象,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规律。

  金:以我的理解,这是一个哲学的认识命题。如同唯心论认精神(意识、观念,主体)为世界唯一的根源,物质(自然界及社会,客体)不过为其附属物。唯物论认物质离精神而唯一独立存在,精神不过为其附属物。而您的灰学理论核心是认定世界“非唯一”的,这样理解不知对不对,望请指正。

  孙:这样理解不准确。灰学认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是由“信息的确定部分与不确定部分”(非唯一),共同构筑的。这就既克服不可知论,也使主张可知论的唯物论的认识机制走向成熟。例如,目前的相对论、量子论都是建立在三维空间基础上的。三维空间被人们当作公理接受了下来。但灰学的非唯一性原理认为,空间是非唯一的,既有三维空间又有非三维空间,这个预测,在2006年获得了最终的证明。这就是1904年法国数学家庞加莱猜想的空间(以二维球面形式的庞加莱空间),这个经历了百年的猜想,被朱熹平等数学家证实并成了2006年8月22日世界数学家大会的结论。这就为前几年美国全国科研委向美国政府呈送的“新世纪11大科学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极好的基础。

  金:您是学农业的,而且还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农业厅厅长,全省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后来怎么去研究哲学,创立新的理论的?

  孙:这得从1982年我到中央党校学习说起。那一年,我作为省农垦局副局长被派到中央党校学习,一天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一则简讯: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首创了灰色系统理论,其论文《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经宋健同志推荐在国际权威杂志《系统与控制通讯》上发表,引起轰动。我细读了邓教授创立的带信息的数,十分的激动。

  与此同时我又发现,这个新理论仍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哲学是所有学科中的贵族。如能以哲学方法阐释,这一新学科定能达到更高更完善的境界。于是我给邓教授写信陈述自己的观点。邓教授立即复信,殷切期望我能从哲学上进行深入的探索,弥补他的不足。邓教授的鼓励和嘱托如同一把火点燃了我研究的兴趣。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我开始收集资料,做了3000多张卡片,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王震校长还把我的卡片拿到全校展览呢。


  **黄岩当书记萌发灰学

  金:那您是有官不做而去研究灰学理论了呢,还是坚持业余的研究?

  孙:开始是业余的。中央党校学习了一年后,我回到了杭州,任省农业厅厅长。不久,农业部要求将我调到农业部任副部长,当时的省委书记王芳不同意, 他说:“这个干部我们自己要用。”王芳同志还找我谈话,希望我到基层干几年,再回省里工作。1986年,我来到黄岩,兼任县委书记。

  当时,改革春潮在中国大地涌动,地处温州北面的黄岩,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 。黄岩到底是发展个体私营学温州模式,还是学习苏南走发展乡镇集体企业的模式?黄岩在犹豫,我也在思考选择。

  灰学理论的思维方式主张摈弃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方式。这使我对黄岩发展的路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将平时研究的灰学理论思维首次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成效。因此,我说,黄岩是我灰学理论的萌发地。


  **一场灾难降临头上

  金:您把理论探索与工作实践结合了起来,这可是难得的大好良机啊!在实际工作中思考理论问题,又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这该是您取得工作成果的黄金时期吧?

  孙:可是,正当我准备大干一场,一场灾难降临到了我的头上——1987年在一次体检中我被查出患了癌症。这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的父母和妹妹也是患癌症相继去世的。我想要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兑现对邓聚龙教授的承诺,进行灰数学的哲学研究。

  1989年9月,病情加剧,医生说,非做手术不可,我说让我考虑几天。过了国庆我正式决定,不做手术,回到了家中。

  1990年元旦前的一个晚上,我对妻子吴文上说:“看来时间不多了,我要把剩下的时间全部用在写作上,如果我无法完成就由你接下去写。”并且请她准备几件东西:一条灯笼裤,写作时穿,以便身体不适时可以盘腿做气功;10盒清凉油和1千克干辣椒,用于疲劳时提神;几筒蜡烛,以备停电时不影响写作;一个小闹钟,可作叫醒服务;几支耳针,瞌睡时可扎一下。我很感激我的爱妻,是她的全身心的照顾,使我的写作渐入佳境。

  从1990年元月3日开始动笔,至7月23日,我完成了24万字的第一部灰学著作《表现学》。在这部《表现学》里,我运用灰色数学公式,推导出宇宙三大原理;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 ,推导出唯物辩证法、表现辩证法和存在辩证法系列,这是首次将邓教授的理论上升到哲学范畴。


  **病榻上创立新理论

  金:哲学是智慧之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智慧的化身,是时代精神的承载者。您把灰色数学提升到了哲学高度。这可是奇迹。

  孙:不,要说奇迹还在后头。接着,我又完成了《灰色价值学》等著作。过了三年,到了1993年,我的身体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肝部的疼痛缓解了,精神也好起来,后来检查发现,身上的癌细胞也消失了。

  从此,我的著述劲头更大了,《选择学》、《灰学新思维》、《表现经济学 》、一部部灰学著作相继诞生。又和我爱人合作撰写出了《灰农学》、《灰色综防学》两书,深得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的赞赏。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1996年由国内著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我的灰学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评定,我的表现学、灰色价值学、灰色综防学、表现经济学、灰农学为新学科,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灰学专著为世界首创,学术成就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灰思维方式的诞生,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次革命。

  近几年来,我还连续出版了四部灰学诗集,在诗式、诗意和诗的分类上均有创新,得到了世界汉诗协会的诗家们的高度评价。

  金:有人说,坚持练书画者可以长寿,因为作书画如同气功,可舒筋骨延年益寿。而您用写作战胜病魔,也是这个道理吗?我觉得写作是艰苦的劳动,不是那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您能谈谈抗癌的切身体会吗?

  孙:有人说,我是用灰学理论战胜病魔的,这不完全对,但也不是全无关系。因为灰学理论本身是和谐文化,主张身心和谐,不是二元冲突。人的一生是通过一秒、一分钟的缓慢过程完成的,看起来一分一秒很少差异,但是细微的差异积累起来,重复迭代,结果就千差万别,这就是“迭代现象”。虽然我身体不好,但我丢掉思想包袱,排除杂念,专心写书,做到忘忧每一天,久而久之,效果就显著了。此外,我做气功既是止痛,又是排除杂念,集中精力。我的写作过程也是一种治疗过程,这是第一。

  第二是我妻子的悉心照顾。她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我们曾经合作撰写有关农业综合防治的书。在我们看来,防治病虫害,单一方法不行,必须综合治理。所以,我在我患病期间,她用综合疗法调养我,不仅在精神上照料,还有精心安排食谱和药物治疗等。


  **我是温州裁缝的儿子

  金:说说您在温州时的人与事吧?

  孙:小时候,我家住在五马街的一条小巷里,父亲孙耀华是温州国光服装店的“四大名师”之一。祖上是温州旧城守城门的门将,至今家里还有一把当年的大刀。

  读小学时,我很顽皮,对读书不感兴趣,尤其是上算术课就头疼,致使我逃学,最后,我父亲决定让我在家学裁缝。从天不亮开始做到熄灯,还不断给我加定额。有人说,这是“老裁缝教育法”。

  一年时间不到,我突然想到读书的日子是多么美好。有时看着小伙伴背着书包上学,心中是羡慕又懊悔。父亲发现我由原来的“要我读”,现成了“我要读”。便对我说,你有七个兄弟姐妹,都读书,条件不允许,你要重新读书,就必须读好,读出点名堂来,否则也对不起父母与兄弟姐妹,要我表态,要我写出决心书。我经过几个通宵达旦的思考,终于送上了决心书,到温州四中读初中、高中。此后,在家人与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很快成了优等生。1959年考取浙江医科大学,后随全班转入浙农大植保系。一晃就是几十年啊!

  这是温州留给我的美好记忆,我时常思念家乡的兄弟姐妹,思念家乡的老师与同学,思念家乡的父老乡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6 06: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谢谢大光的贴子,文中主人翁的传奇故事,对于我辈是种激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6 06: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以下是引用大光在2010-10-24 9:28:01的发言:
前几年在《新华文摘》上曾读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官员成功抗癌的故事。他得了肝癌,被医院判为“死刑”,他弃官回家,潜心著书,放弃手术,实行综合治疗,最终战胜癌魔,并创立了灰学理论。
现在,在百度上搜索“灰学”,还能找到一些文章。这个人叫孙万鹏。
这只是一个个案!
个案不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些人奉为金科玉律的一句话。
“个案不能说明问题”自有其道理,不然也不会流行起来。但是,对此我还想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个案不能说明问题?个案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个案能不能说明问题?样本是由一个个的个案组成的,如果个案不能说明问题,那么样本的意义何来?如果个案不能说明问题,为什么医学论文也常常做个案分析?为什么在大学讲堂上常常做案例教学?
面对一些中医治疗成功的个案,有人说个案不能说明问题;当需要打倒中医的时候,有人又不遗余力地拿出中医治疗失败的个案来说明问题。西医也有治疗失败的个案,我们却不能拿这些个案去打倒西医,因为:“个案不能说明问题!”
个案、样本,在统计学上自当有它们各自的意义;个别、一般,在哲学上也必有一番“辩证”道理。我懒得去翻书了,唉,脑浆子不够用了。
我认为,个案不能说明一切,但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同样,样本也不能说明一切,它只能说明一般性问题和那种“大多数”的情况。
您如果同意我的观点,就读一读下面的帖子;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观点,请您硬着头皮读一读下面的帖子吧。
别忘了,看帖子之前,先注射一剂疫苗——“个案不能说明问题”,以免中盅,误了卿卿性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6 07: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为什么个案不能说明问题?个案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个案能不能说明问题?”

这几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孙万鹏的故事是个个案,但却非常具有启发性。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往往是具有冷静的头脑,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态的人能够躲过一劫,另辟蹊径的人往往能够成功。孙万鹏是一个,憨豆先生是一个,还有那个一头扎进梵净山做科研发现新物种的学者......

个人认为这样的思维方式值得借鉴。谢谢大光的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5-10-25 05:55 , Processed in 0.0299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