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晚期疾病患者来说,器官移植是最后唯一的希望。但是目前在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器官严重短缺。今年2月6日,济南章丘市的小刘,在他20岁的年轻生命结束时做出了一次伟大的捐献,救助了五名重症患者。这也是山东省实现的第八例人体器官捐献。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是接受小刘器官的三家医院之一,在这里,小刘的一个肾脏被移植到了一位晚期尿毒症患者的体内。
志愿捐献者小刘在10岁时被发现患有脑部肿瘤。十年来,刘家为救治儿子奔走于全国各大医院,但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去年年底,小刘提出身故后捐献器官和角膜,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家人为他完成了捐献登记。今年2月4日,小刘陷入昏迷,2月6日晚9点抢救无效死亡。小刘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他的两个肾脏、一个肝脏、两个眼角膜被分别移植给了5名危重等待患者。目前这五名患者已经度过了术后一周的观察期,恢复情况良好。虽然儿子的离去让小刘的父母悲伤不已,但是儿子留下的器官让5个人重新拥有了生存的希望,对此他们很欣慰。
对于很多终末期疾病患者来说,器官移植是最后唯一的救治希望,很多生命垂危的人因此而重获生机。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泌尿外科病房,14岁的菏泽少年邢梦凯休息时最爱做的事儿就是看书和用妈妈的手机玩游戏。然而就在不久前,这个虎头虎脑的孩子还挣扎在生死边缘。一年前,邢梦凯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为了维持生命,每周要接受三次透析。
幸运的是,经过一年多的等待,邢梦凯终于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找到了合适的肾源。今年1月4号,换肾手术顺利进行。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观察,孩子的术后恢复情况良好,用不了多久就可以重返校园了。
在为这些不幸而又幸运的人感到高兴的同时,一个严峻的现实却不容忽视,目前在我国,器官来源匮乏是困扰器官移植的最大难题,特别是最近几年器官需求相应增长,器官来源却减少了70%~80%,每一个器官都显得弥足珍贵。
山东省立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刘军说:大概每年能实现器官移植的比例只能达到1%,也就是说99%的人仍然是在等待之中,或者说在等待过程中,就发生衰竭死亡。
人体器官捐献是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自愿捐献器官在很多西方国家由来已久,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对相关知识的不了解,中国的器官捐献工作相对起步较晚。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00万患者等待肾移植,却仅有3000~4000人可以获得手术;每年30万患者轮候肝脏,也仅有2000多人可获成功移植。
据公开报道显示,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国,每年约有1万例移植手术、还有上百万等待器官移植患者。在器官供求严重失衡之下,一些等不到器官的患者不惜通过黑市购买器官,导致地下器官买卖利益链的形成。与此同时,记者随机调查发现,如今尤其是年轻人,阻碍他们捐赠器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在器官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无偿捐赠的器官,如何保证不被医院、医生、甚至是非法中介卖掉?
为了消除利益“潜规则”和公众的质疑,2009年8月,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宣布启动建设“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随后在全国16省市陆续展开试点。2011年4月,全国160多家拥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开始试点“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每家医院都获得了该系统使用账号,只要链接互联网,移植医院就可在系统内实现器官共享。同年4月13日,首例利用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的器官分配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成功完成,卫生部表示,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全国器官分配与共享体系。未来,所有捐赠器官必须进入系统,如果医院没有把器官放进系统分配,就是违规。与之相配合,卫生部正在全国逐步建立起器官移植的八大系统,它们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监管网络。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措施,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且参与到器官捐献的行列中。山东省自2010年10月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已有近2000人签字志愿捐献器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