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3|回复: 3

[业内要闻] 肝移植一路走来:承载生命的重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31 15: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肝移植一路走来:承载生命的重量
作者:根据郑树森院士《肝脏移植》一书部分章节整理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3-07-30



  今年,离世界上第1例肝移植手术的时间整整50年。半个世纪前,“重获新生”似乎只是一个神话;而今,肝移植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曾有多家医院开展过临床肝移植,但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并不长,因此肝移植领域曾一度停滞不前。1993年,郑树森教授成功地完成了他从中国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归来后的第1例肝移植手术,掀起了国内肝移植的第二次热潮。近年,我国肝移植领域飞速发展,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大一院)为例,截至今年6月,郑树森院士共施行了1309例肝移植手术,其中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肝移植78例,肝癌肝移植521例,活体肝移植(LDLT) 176例。在浙大一院手术室的休息室,记者有幸聆听了郑树森院士在肝移植领域的心路历程。

  肝移植:让生命延续

  “剖腹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这是《列子·汤问》中对神医扁鹊医术的描述,意思是将患者的心脏挪一挪位置就可以令他起死回生了。在我看来这就是器官移植的雏形,当然其真实性已无从考证。有史料记载的世界上第1例人体肝移植手术是美国医生斯塔泽(Starzl)在1963年完成的,中国大陆在肝移植领域起步相对较晚。

  1990年,我被公派前往香港大学玛丽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当时香港在器官移植领域相对大陆要先进一些,能有这么好的条件我非常珍惜,所以就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做了将近400头猪的动物肝移植实验。到了1991年,我非常有幸地以第一助手的身份参与了香港首例原位肝移植手术,这例手术的成功是香港当年的十大新闻之一。

  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回来后,我在1993年成功完成的那例肝移植手术是浙江省首例,随后国内其他学者成功完成肝移植手术的报道也陆续发表。一开始大家主要做的都是尸体供肝肝移植(DDLT),后来逐渐有了背驼式原位肝移植、减体积肝移植和劈离式肝移植等一系列术式。但是随着肝移植的广泛开展,尸体供肝已经不能满足移植所需。当时国外已经有学者提出了“一肝两受”的设想并且已经有了成功完成成人-儿童活体肝移植手术(PLDLT)的先例。于是我们国内学者也开始摸索LDLT技术来适应移植器官短缺的矛盾。其中我在2001年做的扩大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手术是国内第1例。

  2001年,我们做了一例PLDLT,受体是一名9个月大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是当时移植受者中年纪最小的。我们取了他母亲的左外叶肝脏给他。孩子长大到4、5岁的时候,又由于胆道并发症出现过黄疸,我们又给他进行了第二次肝移植。这个孩子现在非常健康,在学校里几乎与其他孩子没有区别,还非常喜欢游泳。到了2007年,我们又做了一例年龄更小的孩子,只有106天,把这个年龄记录刷新了。

  在我国,肝癌非常高发,为了让更多患者能够从肝移植手术中获益,我们在2006年提出了肝癌肝移植的“杭州标准”,根据这一标准纳入的患者移植效果不亚于之前国际公认的“米兰标准”,目前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可和推广。

  目前,我们与拥有世界最大的肝移植中心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分别成立了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平等合作与交流。

  器官捐献:让爱传递

  在肝移植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器官短缺对肝移植领域发展的限制更为突出。DCD和活体供肝都是重要的器官捐献模式。移植手术成功后,移植受者的生命得到了延续,而捐献者的器官在受者体内存活,他(她)的生命也得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延续。每一个器官捐献的背后,常常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都是人间大爱的体现。

  尸体供肝 近年,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COTRS)已开始运行,公民逝世后捐献的器官将通过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来实现分配,这使很多终末期肝病患者能够公正平等地获得生命的希望,但移植器官仍然是短缺资源。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片爱心,但是大家对器官捐献的意义和如何进行器官捐献还不够了解,所以我们需要传播这种正能量,也要宣传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中国每年都有器官移植受者运动会,让人们看到器官移植创造的奇迹,感受到受者对生命的热爱。

  活体供肝 LDLT发展初期,活体供肝仅限于PLDLT,且多为亲体供肝,即切取成人部分肝脏供给婴幼儿患者。随着技术的发展,ALDLT也逐步开始展开。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LDLT经验,并且开始挑战新的难度,血型不合的移植供体和受体之间也可以实现肝移植并且远期生存率满意。


  ■编后

  如今,郑树森院士仍然保持着一天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他说,器官移植是一个承载着生命重量的领域,需要我们全心全意的付出。为了培养国际一流的医学人才,郑树森院士与李兰娟院士共同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他说,现在的年轻医生有了更好的平台,但是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仍然要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在医德和医术上严格要求自己,还要对医学事业充满热爱。

  作为现代医学的前沿学科,器官移植正以前所未有的神奇力量,给无数濒临死亡的病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在为科技进步而赞叹的同时,那一个个充满温度的故事更令我们深深震撼。
(本报记者赵伟希 根据对郑树森院士的采访整理)

郑树森1.jpg

郑树森.jpg

郑树森3.jpg


  ■肝移植大事记

  1963年
  美国医生Starzl施行了第1例人体原位肝移植。

  1969年
  史密斯(Smith)提出切除左侧肝脏行部分肝移植是可行的。

  1984年
  为了开拓小儿肝移植供肝来源,俾斯麦齐(Bismuth)和布罗施(Broelsch) 首先提出减体积性肝移植。

  1987-89年
  为适应器官移植愈加尖锐的供需矛盾,马格瑞塔(Margreiter)和豪辛(Houssin)提出了“一肝两受”的观点。这些设想都为随后出现的LDLT奠定了基础。

  1989年
  雷(Raia S)在巴西首次尝试LDLT,共实施两例PLDLT。尽管术后两患儿均死亡,但这肯定了LDLT技术上的可行性。同年,澳大利亚的斯特朗(Strong RW)实施了世界上首例成功的PLDLT,他将患儿母亲的左外叶作为供肝移植给患儿。患儿在1年后因病毒性肝炎及慢性排异等原因导致移植物失功能,但接受DDLT后长期存活。

  1991年
  北美的Broelsch 首次报道一组成功的LDLT。

  1993年
  日本的桥仓(Hashikura Y)成功实施了首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ALDLT)。

  1997年
  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的卢(Lo CM)教授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了使用供体的扩大右半肝为供肝。得到随后的一系列验证后,香港在ALDLT中常规使用扩大右半肝作为供肝。

  20世纪末
  20世纪末至今,LDLT,尤其是ALDLT高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1 20: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宿迁
向他们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1 21: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向郑院士和他的团队致敬和感谢!
为能成为1309例之内的序号为三位数尾巴的幸运人而感激大恩不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0 10: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郑院士应该放手让年纪轻的技术骨干挑大梁,那才是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4-9-22 00:57 , Processed in 0.0316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