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3|回复: 0

[了解肾移植] 移植肾失功1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0 10: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青岛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15年9月第13卷第5期报道移植肾失功1例,摘录如下:

病例资料

  患者女,29岁,透析后体质量55kg。5年前诊断为“慢性肾炎”,病情进行性加重,6月前开始接受规律血液透析治疗。既往曾有反复急性扁桃体炎病史。
  计划接受亲属供肾同种异体肾移植术,供者为母亲,供受者HLA配型为半相合,无明显禁忌证。患者术前PRA阳性(27.5%),可见供体特异性位点阳性(抗HLA-A33弱阳性,未行DSA single antigen检测),CDC阴性。患者无法耐受透析并发症,知晓病情后,仍强烈要求手术,遂于2011年7月26日行手术治疗。
  零点穿刺病理(光镜),HE染色未见肾小球,小管、髓质组织形态学未见异常。
  因患者无法耐受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无法购得,诱导方案包括ALG(50mg/d,共4d)及巴利昔单抗(20mg/d,共2d),维持方案包括FK506、MMF(1g/d)及Pred。
  术后移植肾功能良好,SCr下降至100μmol/L。术后1周时出现SCr迅速升高至300μmol/L,复查PRA为48%,抗HLA-A33反应强度较术前增加,考虑急性排斥反应,给予MP冲击治疗后降至109μmol/L。
  出院后曾因膀胱黏膜出血入院,给予清除血块,输注RBC、PLT治疗后出院。
  患者定期门诊随访,SCr缓慢爬升,术后3个月上升至209μmol/L。
  收住院后行移植肾超声检查,可见移植肾增大,集合系统轻度分离,深度1cm。入院予黄体酮肌注,MP冲击治疗,增加免疫抑制强度,SCr一过性下降后上升至约320μmol/L。遂于2011年10月13日行移植肾穿刺活检,HE染色见肾小球系膜增生,间质慢性炎症(中至重度),有活动,伴肾小管上皮变性及肾小管萎缩,个别小动脉内皮增生,未见肾小球,见少数肾远曲小管组织、间质炎症反应。PAS、PASM及Masson染色中组织太少,无法辅助诊断。免疫荧光见肾小球1~2个,荧光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节段性表达,伴系膜表达,IgM和Fib+~++,C3d及C4d+,TGFβ±~+,IgA、IgG及Clq均阴性;C3小血管壁+++。复查PRA可见阳性(80%),除抗HLA-A33阳性外,可见新发供体特异性位点阳性(抗HLA-B35、DRl5)。形态结合临床,考虑小管-间质性肾损害,疑为细胞合并体液排斥反应。因患者有出血倾向,未行血浆置换,给予CTX(0.2g/d,共5d)、ALP(O.75g/d,共2d;0.5g/d,共4d),另加用雷帕霉素(1mg/d)。后患者SCr下降至约250μmol/L。再后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至600μmol/L,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加用ATG、利妥昔单抗后无明显改善。
  再次行移植肾穿刺活检,HE染色可见4个肾小球,其中1个呈球性硬化,肾小球体积增大,伴系膜基质增多及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主要病变表现为小管-间质中至重度损伤,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及再生性增生,并可见细胞管型及异型增生的肾小管上皮,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片灶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肾小管萎缩,间质中可见散在分叶核细胞浸润及小灶性出血,未见明显的血管病变。PAS、PASM及Masson染色显示肾小球系膜轻度增生;肾小管基底膜不规则,局部区域纤维组织增生致肾小管基底膜不明确。免疫荧光肾小球荧光八项全部阴性。免疫组化CD3及CD8散在T淋巴细胞表达,CD4少数T淋巴细胞弱表达,CD79αB淋巴细胞呈小片灶+,CK肾小管上皮+,CD31间质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增生+。EBV原位杂交:(-)。形态符合小管-间质性损害。需考虑:(1)移植后淋巴增生异常之早期病变;(2)移植后肾小球病,伴小管-间质型排斥反应;(3)继发病毒感染。进行相关检查后排除淋巴增生异常疾病,考虑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可疑病毒感染。
  后因患者出现白细胞减低、可疑移植肾病毒感染、肺部感染,停MMF、雷帕霉素,FK506减量。
  现患者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

专家讨论

  (1)关于本例患者移植肾失功的原因,可以归为如下几点:受体预存的供体特异性抗体(DSA);第一次病理提示:预存DSA导致的急性体液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合并急性细胞性排斥;第二次病理提示:新发DSA致急、慢性AMR合并可疑病毒感染。

  (2)充分重视预存DSA对移植肾近期及远期存活的影响,术前充分预处理是必要的。此类患者术后出现肌酐爬行升高,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尤其是组织学检查。在抗T淋巴细胞排斥的同时,AMR治疗显得更为重要。强力免疫抑制下,警惕病毒感染所致恶果。

  (3)依照2011年标准,第二次活检时C4d阴性无法诊断AMR,但根据目前Banff2013的进展,提出了C4d阴性的AMR概念,因此回顾性分析病理切片,考虑急性AMR诊断成立。

  (4)预存抗HLA-DsA较抗ABO抗体,对于移植肾的威胁更大。结合病理结果,考虑急性AMR诊断明确,合并细胞性排斥,受限于条件,治疗策略未包括抗体清除。目前来说,针对AMR,血浆置换、IVIG、硼替佐米的结合效果更好。利妥昔单抗可长时间抑制B淋巴细胞,应用于术前预处理。

  (5)BKV感染导致移植肾失功通常病程缓慢,病理切片细胞数量较少,因此第二次病理结果仍应为细胞合并体液排斥反应。肾小管炎症、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大同样可见于排斥反应。BKV感染的确诊需要尿液细胞学、血清PCR及病理结果中SV40染色、是否存在包涵体等检查的结果。

  (6)肾移植术后淋巴异常增生性疾病通常表现为淋巴细胞结节状分布,一般不会造成小管炎症,本例可除外。



完整内容请阅读原文《移植疑难病例会诊平台(杭州站)荟萃》。
原文作者:王玮 蒋一航 张小东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
原文来源:《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2015年9月 第13卷第5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移友网社区 ( 京ICP备18051075号-2 )

GMT+8, 2025-4-3 13:14 , Processed in 0.0238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