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问题4: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中选择联合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什么?
推荐意见6:推荐联合药物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既可达到协同的免疫抑制疗效,同时又可降低单个药物的临床副反应(推荐强度A,证据等级1a)。
推荐意见说明:
1954年哈佛大学约瑟夫·默里(Joseph E Murray)教授成功开展首例同卵孪生兄弟间的肾脏移植后,使得临床医师对肾脏移植供、受者免疫机制有了新的认知,说明了供、受者免疫学差异是产生术后排斥反应的基础。随着硫唑嘌呤(Aza)和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作用的发现,并且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了Aza与糖皮质激素合用抗排斥反应的效果更佳。在60年代早期Thomas E. Starzl最先报道了在临床肾脏移植中应用Aza和泼尼松(Pred)可成功地抑制排斥反应,随后包括环孢素A(CsA)、他克莫司(Tac)、霉酚酸(MPA)类药物、咪唑立宾(MZR)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mTORi)等新型免疫抑制剂不断被发现,临床上免疫抑制方案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由于不同免疫抑制剂在作用机制、免疫抑制强度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差异,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该遵循科学合理和个体化的用药原则。免疫抑制药物联合使用可达到充分免疫抑制的协同性,且药物协同作用可以使副反应最小化。
Henrik Ekberg等研究了不同免疫抑制剂方案疗效及其毒副作用,表明了选择联合免疫抑制剂方案,可以有助于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并减少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一项系统评价共纳入75项关于肾脏移植受者术后免疫抑制维持治疗方案的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的研究免疫抑制维持方案均采用联合用药方案,推荐肾脏移植受者术后采用联合药物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临床问题17:肾脏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时,如何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剂量?
推荐意见25:肾脏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时,建议正常使用CNI类药物,但由于CNI类药物具有一定的肾毒性,也可将CNI类药物延迟应用并调整剂量使得其血药谷浓度在正常范围低值(推荐强度B,证据等级2a)。
推荐意见26:由于MPA类药物无肾毒性,建议DGF受者术后早期足量应用,同时加强MPA浓度监测,注意预防受者术后继发感染(推荐强度B,证据等级2b)。
推荐意见说明:
调整免疫抑制剂是DGF治疗的关键,在早期移植肾恢复期间,维持使用CNI类药物不会导致DGF或影响DGF的恢复,无需推迟CNI类药物的使用或代之以SRL。如DGF恢复缓慢,而CNI类药物具有一定肾毒性,可能会延长DGF的恢复时间。在受者发生DGF时,建议继续使用CNI类药物,可以采取延迟给药方案或减量使用;但是CNI延迟或减量同时会增加AR的发生风险,应综合考虑。建议即使减量CNI类药物,也应使得CNI类药物血药谷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低值。
Van Gelder等的研究中,MMF的起始剂量为2.0g/d,并根据MPA-AUC进行剂量调整;结果发现发生DGF受者第3天、第10天、1个月内MPA校正剂量后的暴露量较未发生DGF受者低,12个月内经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BPAR)的发生率更高(21.4% vs. 13.8%);鉴于DGF受者MPA暴露量降低且BPAR发生风险增加,使用高剂量MMF可能可以改善受者预后,但需要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而DGF影响MPA暴露量的可能机制在于eGFR下降时肾脏对MPAG的清除率也会下降,血MPAG浓度升高,与MPA竞争性结合白蛋白,导致结合白蛋白的MPA减少,游离MPA升高。但由于总MPA-AUC是下降的,而总AUC和AR相关性更强,最终导致了BRAR发生率上升。国内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低暴露CsA+标准剂量EC-MPS(1440mg/d)和ATG对伴有DGF的肾脏移植受者安全有效。因此,MPA的稳定、足量暴露(MPA-AUC在目标浓度范围)有助于降低CNI的使用剂量及其减少导致的肾损伤,有利于肾功能恢复。